首页> 中文学位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病理研究
【6h】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病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临床症状关系中的应用

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图片

第二部分Ang-1、Ang-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图片

综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新生血管的超声评价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临床症状关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与临床症状关系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我院52名患者的52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纳入。根据患者是否有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VCD)的发生分为有临床症状组38例和无临床症状组14例。使用常规超声评估斑块的厚度、回声及管腔狭窄程度,并使用SMI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分级。其中,41个斑块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获得病理标本,进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数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 结果: 纳入研究的52个斑块中,有症状组中78.9%(30/38)的斑块以低回声成分为主,无症状组42.9%(6/14)的斑块以低回声成分为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斑块内SMI血流分级有统计学差异(x2=6.535,P=0.038),有症状组28.9%的血流分级为Ⅲ级,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25)。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厚度与脑缺血症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关系。手术组中,SMI血流分级与MVD密度呈正相关(r=0.399,P=0.010),有症状组斑块内MVD值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0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密度及斑块回声有关,与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SMI技术检测颈动斑块内血流丰富程度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组织学密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无创性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常规超声可以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分层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第二部分 Ang-1、Ang-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1、了解Ang-1、Ang-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水平。 2、对斑块中Ang-1、Ang-2表达水平和MVD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Ang-1、Ang-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中的作用机制。 资料与方法: 41个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获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标本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VCD)的发生分为有临床症状组32例和无临床症状组9例。术后制备石蜡标本切片进行CD34抗体、Ang1抗体、Ang2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计数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两组斑块内Ang-1、Ang-2的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斑块内Ang-2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r=0.652,p<0.001),Ang-1表达水平与MVD无明显相关关系。有症状组Ang-2表达水平高于无症状组(P=0.02),两组间Ang-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斑块内Ang-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ng-1的表达水平(P=0.028)。 结论: Ang-2可能在促进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斑块内Ang-2表达水平增高,Ang-1表达水平减少可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