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胸前区瘢痕疙瘩患者肠道及皮肤微生物组相关性研究
【6h】

胸前区瘢痕疙瘩患者肠道及皮肤微生物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引言

第一部分:瘢痕疙瘩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正常受试者差异

1.引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第二部分:皮肤菌群分布与正常受试者差别

1.引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皮肤微生物组研究最新进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瘢痕疙瘩是皮肤异常损伤愈合后,由于过度增生造成的异常瘢痕组织,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增生性疾病,好发于有色人种,主要临床表现为超出原有伤口愈合范围的纤维性瘢痕组织,常伴随有痒、疼痛和皮肤质地改变。多种创伤都会造成瘢痕疙瘩,但瘢痕疙瘩成因并不明确,遗传因素等均很难充分解释,其中一种理论认为部分瘢痕疙瘩与慢性炎症反应相关。肠道菌群指的是人体消化道中微生物群的集合,肠道具有人体各部分器官中最多的细菌,肠道菌群目前被认为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肿瘤、高血压、精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鉴于肠道菌群也与全身慢性炎症反应相关,推测肠道菌群可能与瘢痕疙瘩易感性存在一定相关性。本实验拟通过多维度肠道菌群以及皮肤菌群数据,探究肠道菌群与瘢痕疙瘩存在的相关性,以及探寻可能的优势菌群和益生菌群差异,探究未来肠道菌群益生菌治疗等能否作为瘢痕疙瘩治疗的辅助治疗。 研究目的: 1.探究胸前区瘢痕疙瘩与肠道菌群之间相关性,寻找未来将肠道菌群辅助治疗作为瘢痕疙瘩辅助治疗的可能性,首次建立胸前区瘢痕疙瘩患者肠道菌群谱 2.探寻瘢痕疙瘩患者血清IL-6浓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3.探寻痤疮瘢痕易感性与瘢痕疙瘩表面皮肤菌群的关系,分析与周围正常皮肤的菌群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5月北京协和医院东院整形美容外科未经治疗的胸前区瘢痕疙瘩患者;并纳入病房中其他美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对瘢痕疙瘩患者胸前区肿物进行拍照记录评分、留取咽拭子皮肤表面需氧菌培养、留取粪便样本检测肠道菌群、监测患者血清IL-6。提取患者粪便以及皮肤表面咽拭子中的DNA,构建DNA文库,对提取DNA中的16S rRNA的V3-V4以及V4-V5片段进行HiSeq高通量测序,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对照组患者留取相应的 研究结果: 肠道菌群方面,拟杆菌为瘢痕疙瘩组(K组)与对照组(C组)之间共有的优势门属菌群,占据整体丰度的>60%。益生菌方面,瘢痕疙瘩组双歧杆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虽有差别,但差别无显著性(p>0.14),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在瘢痕疙瘩组患者肠道菌群中给的占比均<0.1%,提示未来将肠道菌群改善加入瘢痕疙瘩综合治疗疗程的可能性。瘢痕疙瘩组血清IL-6浓度为2.35g±0.07g/L高于正常对照组2.08±0.04g/L,但差别无显著性。亚组分析中,多发瘢痕疙瘩患者与家族倾向瘢痕疙瘩患者VSS评分13.44±0.24分vs12.78±0.31分)和血清IL-6浓度(2.46±0.16g/L vs2.29±0.08g/L)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益生菌菌群方面亚组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皮肤菌群方面,选取的14例样本均为痤疮性瘢痕疙瘩患者。患者自身对照相比,瘢痕疙瘩上丙酸杆菌与葡萄球菌属细菌丰度均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可能给未来术后使用局部外用抗生素提供证据。细菌培养方面,仅有1例患者(3.8%)培养呈阳性,据观察瘢痕疙瘩局部有破溃迹象,考虑培养阴性率高的原因也与取样和菌群数量不足相关。 研究结论: 建立了胸前区瘢痕疙瘩患者肠道菌群谱,发现益生菌相比正常对照人群有一定差异,但仍需进一步试验证明。血清IL-6炎症因子在胸前区瘢痕疙瘩体内有所升高,但不显著。痤疮瘢痕菌群中丙酸杆菌与葡萄球菌属显著高于周围皮肤。本研究给未来综合治疗中使用益生菌和局部抗生素治疗提供部分实验证据,未来仍需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著录项

  • 作者

    徐竞;

  •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 学科 临床医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晓军;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患者; 肠道; 皮肤; 微生物;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