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竹林金针虫发生机制、监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6h】

竹林金针虫发生机制、监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虫采集样地

2.2 竹林金针虫的采集和饲养

2.3 叩甲成虫的采集和饲养

2.4 不同竹种被金针虫的危害情况

2.5 叩甲成虫趋化性

2.6 竹林金针虫发生机制研究

2.7 竹林金针虫监测技术研究

2.8 竹林金针虫的防治试验

2.9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竹林金针虫危害情况调查

3.2 叩甲成虫的趋化性

3.3 竹林金针虫发生机制研究

3.4 竹林金针虫监测技术研究

3.5 竹林金针虫的防治试验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早园竹以其出笋早、产量高、经济效益突出而成为浙江省竹产区主导的笋用竹种植品种,种植面积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近年来,由于耕作模式的改变,早竹林地下害虫——金针虫大面积发生,部分地区爆发成灾,竹笋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经济损失日渐加重。由于金针虫的危害,母笋退笋率高达85%,竹林无法完成更新,致使林地出现大面积衰退,金针虫已经成为早竹林经营的大敌。我国对叩甲科昆虫研究工作开展较少,且多集中于危害北方农作物的种类,而对南方竹林金针虫仅对其生物学特性做了初步研究,其他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故此开展竹林金针虫的发生机制和监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学术意义。本文以早园竹林中的叩甲优势种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Faldermann))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竹林金针虫的发生机制、监测及综合治理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筛胸梳爪叩甲成虫的趋化行为,结果表明筛胸梳爪叩甲成虫对于糖醋液和蜂蜜水有明显趋性。在供试的糖醋液、15%蜂蜜水及清水3种测试物中,叩甲成虫对糖醋液和蜂蜜水都表现出明显的趋性。
  (2)竹林经营方式及土壤理化性质对笋期金针虫危害程度影响不显著。选择不同经营类型的竹林地,调查出笋期金针虫危害情况及虫口密度。分析表明不同经营类型竹林地的竹笋危害率以及虫口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出笋期的不同阶段的危害率和虫口密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出笋期间呈现逐渐增长趋势。通过不同经营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金针虫虫口密度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水解氮、速效磷的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著,只有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显著。
  (3)发芽的植物种子对竹林金针虫有一定引诱作用,不同的植物种子引诱作用差异显著;食物诱捕法能够反映竹林金针虫的活动规律。在5种食物诱饵中,筛选出3种对金针虫诱捕效果较佳的食物诱饵: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利用小麦诱捕金针虫的数据分析了金针虫的年活动规律:金针虫的年活动史中出现2次活动高峰,4月份和9-10月。
  (4)通过对金针虫的取食深度与不同深度地温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取食深度与不同深度(5cm、10cm、15cm、20cm)地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著。取食深度与20cm深度的地温相关系数最高,出笋期间平均地温(20cm)上升到12.5℃时,金针虫的活动范围集中在离地表10cm深度内。
  (5)为筛选高效低毒的控制药剂,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拌土法,测定了8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竹林金针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药剂对金针虫的毒力大小依次为:0.1%氟虫腈>3%辛硫磷+多菌灵>3%辛硫磷>3%毒死蜱>10%吡虫啉Ⅱ>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油茶饼。在此基础上,对3%辛硫磷+多菌灵、3%毒死蜱和0.1%氟虫氰进行竹林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辛硫磷+多菌灵和3%毒死蜱在林间对金针虫的防治效果较理想;0.1%氟虫氰的防治效果较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