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
【6h】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研究的背景与立项的依据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竹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2.1 竹类植物遗传多样性

2.2 竹类植物物种多样性

2.3 竹类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营林技术措施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对毛竹林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

4.1毛竹-杉木混交林的可持续生产力

4.2毛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可持续生产力

4.3毛竹林下植被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分析

5.1 中国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现状及对竹林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5.2中国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采用定位观察、资料调研和抽样调查等综合研究方式,对闽、浙、湘等毛竹主产区各类毛竹林生物多样性状况与经营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样地调查,查阅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政策和标准规程,并经过2年多的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分别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提出了我国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保护对略和建议:
  一、从技术层面看:
  1、发展毛竹混交林是一种较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长期生产力的营林技术措施。毛竹-阔叶树混交具有较好的土壤自肥能力,对林分的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高度集约经营的毛竹纯林虽然短期具有较高生产力,但因其林下植被发育差,土壤自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需要不断补充大量养分才能维持林分生产力。建议在低产林改造过程中,保留适当比例的阔叶树;而对地力衰退的毛竹纯林,则建议适当保留一些地带性建群种的幼树(300株/hm2),促进毛竹纯林向混交林演替,提高毛竹林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立地长期生产力。2、毛竹林林下植物数量与林分的经营强度呈负相关。由于人为干扰,经营水平越高,毛竹林下植物数量和丰富度就越低,其多样性指数也呈相似规律,但地区间差异比较明显。建议高度集约经营仅用于笋用毛竹林中,而对材用毛竹林则适当降低经营强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3、在抚育方面,垦覆严重抑制林下植被的发育,降低植物多样性,破坏动物及其它生物的栖息环境,且易引起水土流失,建议仅用于缓坡笋用毛竹林中;劈山对毛竹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影响小于垦覆,建议应用于材用毛竹林经营。4、在毛竹林施用化学除草剂后5年内林下植被受影响严重,但随后毛竹林下植被可自然更替并恢复至原有水平。因此,建议谨慎使用化学除草剂,而且间隔时间要长。5、林下植被表现是毛竹林地养分状况的指示器。林下植被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当林下植被生物量达到每公顷4吨时,毛竹林地土壤养分会得到改良,毛竹林地力得到有效维持。
  二、从政策方面看:1、我国虽已制定了一些保护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但对竹林和竹子的定位不恰当,也没有适合竹子特点的专项法规。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法律及实施细则,给予竹子资源一个合适的定位,以提高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严肃性。2、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实行信息公开,并确保必需的人才、资金和行业政策。3、要积极推进毛竹林的多功能分类经营与管理。一是对毛竹公益林,在有利于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允许对成熟竹林进行更新采伐。二是对现有毛竹商品林,仍未放开年度采伐限制的省份,应理顺机制,逐步允许经营者根据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自主调配采伐额度,并报地方林业部门备案。在发挥其商品林主导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竹林的其他功能,鼓励乡土竹种造林和将人工纯竹林改造为多树种混交林分,形成镶嵌式多样性自然景观。三是根据各地条件和需求,加快速生商品林建设,努力提高毛竹商品林的单位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以达到损失少量毛竹商品林的生物多样性来换取更广大面积毛竹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4、考虑到现有对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不足以激励地方和竹农放弃纯林集约经营的做法,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现行政策,逐步提高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和单位补偿标准,鼓励竹农和其他经营者以可持续的方式经营和管理竹林。5、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研及管理机构间的协调,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项,促进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及时制订和修订竹类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标准或规程。6、加强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一是进一步丰富宣教内容和形式,提高宣教成效;二是既要加强对普通公众的宣传教育,更要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三是加强宣教人员的培养,提高宣教人员的业务素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