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古特白刺的克隆生长及种群结构研究
【6h】

唐古特白刺的克隆生长及种群结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唐古特白刺基株形态及克隆生长研究

3.1 基株特征

3.2 克隆分株形成特点

3.3 不定根形成点数量

3.4 压条长度、直径对唐古特白刺克隆生长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唐古特白刺分株种群特征

4.1 分株种群形态特征

4.2 压条特征

4.3 枯死率

4.4 不同层次分株特征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唐古特白刺种群结构分析

5.1 年龄结构分析

5.2 生命表分析

5.3 生存函数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展开▼

摘要

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兼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生殖方式的植物。自然条件下,对于唐古特白刺基株,其源株的定居是有性繁殖的结果,但基株扩展和分株种群更新等则主要依靠压条型克隆生长实现。目前针对唐古特白刺的相关研究虽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但克隆生长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
  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地区固定、半固定沙地中生长的天然唐古特白刺群落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克隆分株萌生点位置、分株萌生率、不定根形成点数量、生物量分配、分株高度与冠幅等指标的调查,揭示其克隆生长特点与分株种群特征;并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基株、分株两个层次的唐古特白刺种群年龄结构与生命表进行分析。以期探究自然条件下唐古特白刺的克隆繁殖特性及群落稳定性,同时为当地唐古特白刺的保育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
  (1)唐古特白刺为枝源压条型克隆植物,克隆构型为游击型,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在不同生境的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分枝角度在不同种群间差异较小。与半固定沙地相比,固定沙地中的唐古特白刺种群具有较大的基株高度、较多的分株数量与压条数量、较长的压条总长度、相似的压条平均长度以及更多的不定根形成点数量;不同类型沙地中分布的唐古特白刺克隆分株的萌生点位置分布有显著差异,与半固定沙地相比,固定沙地中唐古特白刺种群萌生点位置分布更浅。
  (2)唐古特白刺压条对克隆生长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压条长度对与克隆分株萌生率、克隆分株个数显著相关,与不定根形成点数目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压条直径与分株萌生率、不定根形成点数量成极显著相关,与克隆分株数显著相关。唐古特白刺分株种群压条级别越高,克隆分株数目越少,分株枯死率越低,此时,分株将更多生物量分配于地上部分生长,根生物量分配也就随之减小。
  (3)与半固定沙地相比,固定沙地中唐古特白刺分株种群具有更多的分株数、更小的分株间距,压条具备更强的分枝强度,克隆生长现象更明显。与此同时,固定沙地中唐古特白刺分株枯死率更高,种群更新速度更明显。
  (4)所调查的唐古特白刺基株种群处于中龄林阶段,种群维持主要依赖于中幼龄个体,实生幼苗少,整个种群表现出下降趋势;唐古特白刺分株种群中以中幼株所占比例最大;且基株、分株种群个体数所占百分比随着龄级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两个水平的种群的存活曲线均属于 Deevey-Ⅰ型,种群死亡率和危险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波动变化,且均存在两个死亡高峰;死亡密度曲线都表现出波动变化趋势,但第Ⅲ龄级阶段前者的凹点对应着后者的凸点,两曲线都在第Ⅲ龄级呈现出变化放缓的现象,第Ⅴ龄级之后,种群呈现衰退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