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行为建筑学理论在地铁车站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6h】

行为建筑学理论在地铁车站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1 引言

2 行为建筑学概念

2.1 概念

2.2 有关理论

2.2.1 场所理论

2.2.2 认知地图理论

2.2.3 知觉理论

2.3 理论的实际应用

2.4 在地铁中的应用

3 地铁建筑空间的认识

3.1 地铁空间基本形象—呆板的封闭空间

3.2 运用新的观点重新看待地铁室内空间

3.3 地铁车站室内空间—城市外部空间的延伸

4 人的行为模式分析

4.1 客流流线及特征

4.1.1 客流流线

4.1.2 客流特征

4.2 空间认知

4.2.1 认知地图理论在地铁空间中的运用

4.2.2 地铁空间方向认知的试验性思考

4.3 地铁封闭空间中人的生理、心理反应及解决办法

4.3.1 生理、心理环境影响

4.3.2 如何改善地铁空间环境

5 地铁室内空间环境设计

5.1 空间设计

5.1.1 空间形式

5.1.2 空间尺度

5.2 空间界面设计

5.3 色彩设计

S.4 照明设计

5.5 设计风格与流派

5.6 风格与流派的意义

5.7 国外地铁室内空间设计风格与流派简介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对于地铁建筑室内空间的认识,由于受到工程条件和造价的限制,过去实践中基本上是以解决基本交通功能为主,空间缺乏人性化功能:设计方法上主要是采用了通常采用的室内设计方法,室内空间与交通功能、乘客心理感受没有形成呼应。以上两种设计思想都忽略了人在地铁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人的感受,室内空间设计不符合使用要求。随着地铁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提出了“人性化”和“舒适性”的要求。本文引入行为建筑学的概念,以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运用场所理论、认知地图理论、知觉理论等理论方法分析地铁车站室内空间与其它建筑室内空间的区别,提出地铁室内空间是城市外部交通空间的延伸,室内空间设计应根据城市外部空间的行为特点入手解决交通功能,外部空间行为特点指速度、距离和对空间的感知等。本文对地铁车站室内空间的出入口、通道、站厅、楼梯、站台等部位的客流特征进行分析,推导出这些空间的设计思路和处理方法,并对地铁空间内如何解决方向混乱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最后运用上述结论,对地铁空间形式、空间界面、色彩设计、照明设计、风格与流派等室内空间设计内容进行了概念性阐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