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列控系统-移动自动闭塞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
【6h】

新型列控系统-移动自动闭塞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

1.1.1移动自动闭塞系统概述

1.1.2国内外MAS研究的现状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本章小结

1.6参考文献

第二章MAS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模型的建立

2.1引言

2.2区间追踪间隔模型

2.2.1区间追踪的理论模型

2.2.2区间追踪的实用模型

2.3车站追踪间隔模型

2.3.1中间站同种类列车追踪间隔模型

2.3.2中间站客货列车追踪间隔模型

2.3.3区段终端站列车追踪间隔模型

2.4追踪间隔模型的数值分析

2.4.1区间追踪间隔模型数值分析

2.4.2车站追踪间隔模型数值分析

2.5本章小结

2.6参考文献

第三章双线区段MAS条件下区段站通过能力的分析

3.1引言

3.2.区段站概述

3.2.1区段站的作业内容

3.2.2区段站的设备

3.2.3列车及机车车辆在区段站内的作业流程

3.2.4区段站的布置图型

3.3影响区段站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3.3.1车站通过能力的涵义及特点

3.3.2车站技术设备

3.3.3布置图型

3.3.4车站线路固定使用方法

3.3.5衔接车站各区段的列车运行图

3.3.6车站位置和车站衔接方向数

3.3.7车站技术作业过程及时间标准

3.4.8机务整备设备

3.4.9机车交路

3.4.10其它因素

3.4 MAS条件下区段站到发线通过能力的计算机仿真分析

3.4.1概述

3.4.2区段站到发线排队系统分析

3.4.3仿真程序

3.4.4仿真结果分析

3.5本章小结

3.6参考文献

第四章基于MAS条件的线路通过能力仿真分析软件包的设计及实现

4.1引言

4.2铁路信号系统及列车运行仿真理论概述

4.2.1准连续仿真

4.2.2离散事件仿真

4.2.3面向对象的仿真

4.3线路通过能力仿真软件包MAS-SIM

4.3.1系统主要功能

4.3.2系统运行环境

4.3.3系统实现

4.3.4系统特点

4.3.5系统使用简介

4.4本章小结

4.5参考文献

第五章基于MAS-SIM的线路通过能力分析

5.1仿真参数的选取

5.1.1线路数据

5.1.2列车参数

5.1.3其它参数

5.2单个列车运行的仿真

5.3最小追踪间隔时分的确定

5.4两个列车的追踪运行仿真

5.4.1仿真方案

5.4.2正常情况下的运行仿真结果

5.4.3扰动情况下的运行仿真结果

5.5列车区间运行延误的仿真分析

5.5.1仿真方案

5.5.2结果分析

5.6线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初步估算

5.7本章小结

5.7参考文献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6.2进一步的工作

附页

展开▼

摘要

该文基于中国铁路的具体条件,围绕移动自动闭塞系统(MAS)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问题,进行了下述的研究与探索工作.1、在大量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MSA研究和开发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MSA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的有关研究进行了述评.2、针对国内铁路的具体条件,以及MSA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分别建立了MAS条件下列车在区间和车站的追踪间隔模型.3、MAS条件下区间通过能力高,车站通过能力的匹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该文以区段站作为研究对象,对MSAS条件下影响区段站通过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一步,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区体贴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进行了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的结果指出: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一定的追踪条件下,总是趋近于一个稳定值,些时若再增加到发线数量,只能造成能力的浪费;此外,在MSA条件下,允许车站有一定的接车延误率,此时对车站通过能力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至于如何合理地确定接车延误率,还要对合对列车区间运行的影响而定.4、线路通过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解析的方法难以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分析,而计算机仿真则是一个较好的手段.5、基于所设计的线路通过能力仿真分析软件包,对京广线郑州至漯河区段的线路通过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包括:对不同类型的列车进行全程运行仿真.得到大量的基数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