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及优化策略研究
【6h】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及优化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要素的相关研究

2.1.1 城市交通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2.1.2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2.1.3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2.2 可达性的相关研究

2.2.1 可达性的含义及其评价方法

2.2.2 可达性的应用

2.3 文献评述

2.3.1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2.3.2 值得研究的内容

3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馈模式分析

3.1 可达性的决定因素

3.1.1 城市交通对可达性的影响

3.1.2 土地利用对可达性的影响

3.2 区位选择与出行行为的决策依据

3.2.1 城市交通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3.2.2 土地利用对出行行为的影响

3.3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馈框架

4 可达性在城市空间结构评价中的应用

4.1 可达性应用于城市空间结构评价的一般方法

4.2 北京市西城区街道就业可达性计算

4.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4.2.2 评价方法的选取及可达性的测算

4.2.3 评价与分析

5 可达性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制定

5.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制定的一般思路

5.2 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5.2.1 北京市空间要素分布概况

5.2.2 北京市可达性空间分布推算

5.2.3 问题分析与优化策略制定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基本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同样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复杂多变、难以把控的特点。针对由此产生的诸多城市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并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国外研究中,可达性常被作为衡量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表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其引入到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工作当中,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路径,为探索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支撑下不同土地区块间的作用联系)的演变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认为可达性可以反映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综合情况,也即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特征,因此,其量化模型能够应用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工作中。本着这样的认识,将北京市西城区街道就业可达性作为算例,展现了可达性应用于城市空间结构评价优化工作的一般方法。除此以外,还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制定的一般思路,并据此对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评价与优化,为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工作中的应用指出了方向。
  研究秉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构建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的实证研究,较好地展示了可达性理论在城市空间结构评价与优化工作中的应用。整体而言,理论逻辑较为通顺,评价结论有所针对,证明了该方向的尝试是可行的。在论证之余,也从相关研究中获取了整治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的一般性对策,认为只有充分结合现实、把握规律,在提升城市整体可达性的指导思想下,统筹地推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组合政策,才能达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整体效率的最终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