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网络形态分层框架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6h】

基于网络形态分层框架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公共自行车系统及其发展历程

1.2.1 世界公共自行车发展历程

1.2.2 我国公共自行车发展历程

1.3 研究问题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 研究现状

1.6 技术路线图

2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网络形态分层分析

2.1 公共自行车的需求分层结构

2.2 公共自行车的功能

2.2.1 绿色出行

2.2.2 短距离出行

2.2.3 衔接公共交通

2.3 公共自行车的属性

2.4 公共自行车的建设运营

2.4.1 巴黎Vélib

2.4.2 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

2.5 公共自行车的经营模式

2.5.1 交通领域的经营模式分析

2.5.2 公共自行车的经营模式

本章小结

3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网络分层分析

3.1 发展历程

3.1 使用现状

3.2 建设运营

3.2.1 线网及设施层

3.2.2 管理及服务层

3.4 经营模式

3.4.1 私有化模式

3.4.2 外包公共服务

本章小结

4 建议与意见

4.1 完善线网及设施基础

4.2 提升管理及服务质量

4.3 转变经营模式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不足

5.1 公共自行车本身具有衔接公共交通的功能

5.2 北京公共自行车系统无法有效地衔接城市公共交通

5.3 提出若干改善北京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议

5.4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为了应对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等问题,世界各个城市政府和各类组织都在探索更综合、智能的交通发展方式。很多城市开始纷纷转向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上来,日益重视整体交通的衔接性以及可达性问题。公共自行车作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衔接性的补充,也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公共自行车能否发挥衔接公共交通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构建了公共自行车自身的网络形态分层,以期构建公共自行车运营机制的良好范式。其中,通过时空视角下的位移链条理论系统性解释了公共自行车可实现减少不同出行方式之间的衔接时间,认为公共自行车本身是具有衔接公共交通的作用。公共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共交通的功能则要求其建设运营需从线网及设施、管理及服务两个层面入手,保障其线网密度和合理规划。公共自行车具备的商业性和公益性的二重属性决定了需要从政策体制和企业组织层面分析公共自行车的经营模式。最后,笔者从公共自行车的公私合营关系和政府采购关系入手,将公共自行车现有的经营模式分为三大类:私有化模式,PPP模式和国企公司化模式,并将PPP模式细分为三小类:外包公共服务,租赁经营,特许经营。
  本文利用蒲黄榆地铁站的实地调查结果和北京公共自行车服务评价系统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北京公共自行车系统。认为目前北京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建设运营方面存在诸如租赁站点布局不合理、调度不畅、办卡困难等问题,并且系统易受天气状况影响,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衔接公共交通的功能。现行的采购外包服务的模式也存在着分区管理、财政支出过大等问题,商业性和公益性无法很好地统一,影响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持续经营。
  本文认为要想提高公共自行车的衔接性能以及持续经营能力,首先要合理布局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保障自行车路权,从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技术手段两个方面完善调度系统。其次加强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处理和信息共享一方面增强调度系统的灵敏性,另一方面增强出行者对自行车租赁点的信息可得性;通过嵌套链接各类互联网企业,简化租还车手段,获取站点周边信息,并增加经济附加值,提高平台的经济效益。最后,推行由各区政府主导的特许经营权转让的经营模式,保障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统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