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颏部前移颏成形术后长期稳定性的三维评价
【6h】

颏部前移颏成形术后长期稳定性的三维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构建一种用于分析颏成形术后稳定性的可靠的三维方法,验证颏成形术后是否具有良好稳定性,了解双颌同期颏成形术与单纯颏成形术颏部骨块复发量及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对颏成形术后复发的趋势及原因进行初步探究,以减少术后复发,指导手术方案,预测术后效果。  方法:  第一部分:收集接受颏成形术治疗的患者的CT数据,应用ProplanCMF3.0软件对CT进行重建、截骨、匹配,对标志点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1、选取接受颏成形术治疗的颏部畸形患者30例,对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的CT进行重建,应用三维分析方法对患者颏成形术三维方向及角度的移动量和复发量进行分析。  2、选取双颌同期接受颏成形术治疗的骨性Ⅱ类患者30例、骨性Ⅲ类患者20例,对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的CT进行重建,应用三维分析方法对患者颏成形术三维方向及角度的相对移动量和复发量进行分析,并与单纯颏成形术进行比较研究。  3、选取双颌同期接受颏成形术治疗的骨性Ⅱ类患者30例,对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的CT进行重建,应用三维分析方法,选取整个头颅作为匹配参考,对患者颏成形术三维方向及角度的绝对移动量和复发量进行分析。  4、根据术前颌骨畸形类型及矢状向移动距离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三维方法计算患者颏成形术矢状向移动量与复发量,验证畸形类型、移动距离对复发量的影响。  结果:  1、单纯颏成形术后12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颏前点矢状向复发量为0.46mm(±0.37),体中心点矢状向复发量为0.54mm(±0.3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角度方面,术后12个月颏部骨块进一步以左右向为轴旋转1.98°(±2.70),表现为颏部前部下降,后部上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骨性Ⅱ类患者双颌同期颏成形术后12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颏前点矢状向相对复发量为0.52mm(±0.32),垂直向进一步下降0.50mm(±0.31),体中心点矢状向复发量0.60mm(±0.31),垂直向进一步下降0.37mm(±0.2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角度方面,术后12个月颏部骨块进一步以左右向为轴旋转1.01°(±1.6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性Ⅲ类双颌同期颏成形术后12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颏前点矢状向相对复发量为0.48mm(±0.32),垂直向进一步下降0.25mm(±0.54),体中心点矢状向复发量0.48mm(±0.3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双颌同期颏成形单纯颏成形复发量无统计学差异。  3、骨性Ⅱ类患者双颌同期颏成形术后12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颏前点矢状向绝对复发量为0.85mm(±1.75),体中心点矢状向绝对复发量为0.96mm(±1.8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角度方面,术后12个月颏部连同下颌体部整体以左右向为轴旋转1.87°(±2.4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4、不同术前颌骨畸形类型与移动量之间及两者交互作用与矢状向复发量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本课题所构建三维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用于颏成形术后稳定性的三维评价。  2、颏成形术整体稳定,但术后12个月三维方向及角度均存在一定的复发,三维方向上以矢状向为主,同时颏部旋转(pitch)趋势亦值得关注。  3、双颌同期接受颏成形术不会增加颏部复发的风险  4、颏成形术后矢状向复发量与术中颏部移动量无明显相关性;与患者术前颌骨畸形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著录项

  • 作者

    张晨;

  •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
  • 学科 口腔临床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宪起,王旭东;
  • 年度 202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颏部畸形,颏成形术,正颌手术,稳定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