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丁茶山的四书研究--从性、情、欲角度分析
【6h】

丁茶山的四书研究--从性、情、欲角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性、情、欲的概念在先秦的典籍中多次出现,内涵既有区别亦有重叠。综合四书五经等文本,大致可以得出“性”的概念涵盖生生之性、血气心知之性、道德价值之天性以及习性;“情”则为实情、情感、情绪、情欲;“欲”表示欲求、感性欲望,有时与志类似。自宋明以来,为了解释人性有恶,调和孟子和荀子,理学家以理、气来解释性情,以情属气,以性属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论断对于今日学界的四书研究依旧影响至深,但是《四书》原文以及郑玄、孔颖达等人的注疏并没有以理、气分释性情。朝鲜学者丁茶山看到这一点,站在实学的立场,反对朱熹的理气性情二元论。他就性、情、欲三个概念与先秦时期典籍原文相对比,给予了我们解释性、情、欲概念的新思路。丁茶山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道心为无形之灵明,具有自然向善的嗜好,这一嗜好即是性;人心为形躯,有食色之追求,对于外物的偏好,称作欲。而人生来就具有应物接物的能力,受外物所激,心之所发为情。丁茶山认为心统性情,虽然性好禀赋于天,情动由人做主,但是二者都统合于心中;情、欲二者分别是心应接事物被动、主动之发动;性与欲虽均具有偏好之意,但有深浅程度的区分:性就更为深远意的癖好而论。在工夫论上,丁茶山强调慎独、实行,以行善来验证人性好善。只有行善才能充实心中的“善"念;君子于未发之前慎独,使未发之情符合中道,故而己发之情自然中和。节情就是于一事一物中做慎独的功夫;节欲在于以道心战胜人心,使道心做为主宰,行仁循礼克制私欲。基于此,丁茶山在四书阐释过程中,通过性、情、欲的思想重新界定,批判了以先天的气质之清浊来决定人之善恶的学说,将性作为向善的倾向,强调心的权衡功能,认为善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增加了人道德自觉性与主观能动性;其提出的恶人喜善名的例证在证明人心本慕善悦善,也同时说明人更愿意服从善这一社会共识。丁茶山的论述为我们研究四书学以及性情欲概念提供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的思路,但是其对于宋明理学的批判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并且其对于天命、气质二元性论存在着妥协。

著录项

  • 作者

    徐珍;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谭明冉;
  • 年度 202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四书,丁茶山,性概念,情概念,欲概念;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