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纪录片《最后一次做主播》创作阐述
【6h】

纪录片《最后一次做主播》创作阐述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设想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预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拍摄纪要

3.1 创作动机阐述

3.2 角色选取考量

3.3 叙事的时间、空间、视角

3.4 叙事手法

3.4.1 吸引力前置的应用

3.4.2 讲故事的“斜坡球法则”

3.4.3 意外事件引入增加故事性

4 理论分析

4.1 视觉语言分析

4.1.1拍摄器材选择

4.1.2摄影镜头类型的选择

4.2 听觉语言分析

4.3 解说词的应用

4.3.1 解说词的叙事性构造

4.3.2 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4.4 剪辑的节奏

5 结论

5.1 纪录片拍摄创作的经验与收获

5.2 对于纪录片映照现实的一点思考

5.2.1 纪录片对于人物命运展示的尺度

5.2.2 微型纪录片对于复杂事件的处理

附录一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迅速全面地铺开。这一举措成为继上世纪“四级办台”后,自上而下推行的又一项传播领域改革政策。纪录片《最后一次做主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吉利区融媒体中心既是该片创作的空间场所,又是创作意义的对象,通过该片对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的困境和解决问题之道进行反思。片中以“万能导语”为代表的举措,是吉利区融媒体中心应对“上有政策”的反应,也是顺应媒介传播新形势的“下有对策”。从严格意义上而言,这般举措既非对上级要求的严格落实,也非接引传统电视媒体主动拥抱新媒体的良药,它实际是一种变相的、具有自身探索性质的变招。而这也引发了传统媒体从业者与新媒体的矛盾冲突。  纪录片选择了用人物视角来对全片进行架构,通过主人公汪俊青的经历和感想,对主题意义作深层次的剖析和解构。汪俊青既是资深的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经历过电视行业的巅峰岁月和高光时刻,又正面对融媒时代的挑战,经历彷徨、坚守、迂回曲折的融媒体中心适应心路,通过这样的角色描摹使问题具体化,用镜头语言诉说人物故事,展示行业情景。  这部纪录片是当前为数不多的以可视化镜头语言来反映当下融媒体中心建设故事的作品。通过叙事手法的设置,视觉和听觉语言的叠加,包括解说词的辅助,在光影之间,摄下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人物,而后对素材进行组织重构和创造性剪辑,折射媒体行业抵御风险挑战,适应时代潮流的动态画面。作品力图突破当下融媒体中心研究的理论文字框架,进行生动鲜活的还原,并以期对行业建设、领域发展有所兹益。

著录项

  • 作者

    李青林;

  • 作者单位

    南昌航空大学;

  • 授予单位 南昌航空大学;
  • 学科 广播电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车文丽;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纪录片,融媒体,主播,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