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2年(第二十届)新闻理论研讨会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2年(第二十届)新闻理论研讨会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2年(第二十届)新闻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2-12-11

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2年(第二十届)新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当下,在对有限的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激烈争夺中,电视剧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作为城市台,惠州电视台面临外在形势和自身的特点,从编排和包装等方面,扬长避短,做强自身,成功开拓了城市台在电视剧收视上的突围之道,把两档主推电视剧场做成为惠州电视台收视最有利的保障。惠州电视台剧场定位准确,按照四集连播策略编排。精心筛选好剧目,不错过每一部适合本地观众口味的电视剧,着力打造播出季。利用网络、收看电视等多渠道收集各大电视台或网络中电视剧播出的信息,发现情况及时调整编排策略,争取抢占播出先机。利用多频道,打造高收视链条。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电视剧。巧妙编排白天剧目。节目取舍得当合理规划版面。
  • 摘要:柳州电视台《柳州新闻》栏目是一档时政新闻节目,在全国劲吹的新闻战线“走转改”春风中,栏目抛开传统时政新闻容易存在的枯燥、干瘪、生硬等旧疾,一位又一位记者下到农田、走进车间,以最平等的视角观察生活、分析事件,在采写好新闻的同时,也总结出了弥足宝贵的经验。在《柳州新闻》的“走基层”系列报道中,记者使用最多的就是体验式的采访方式,这样的采访辛苦、麻烦,但却更能体会真实,注入感情。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都是一名记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带着这种责任,新闻工作者才能在“走转改”中,真正解决为大众还是为小众,走上层还是走基层,跑热门还是跑冷门的问题。“在基层,能发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中国。”基层是国家和社会最小的单元,要深刻认识基本国情、深切了解人民群众,就要带着思考沉下去。百姓事,无小事,带着责任与思考,怀着真挚与深情,在基层,新闻有一张鲜活的面孔。
  • 摘要:南宁电视台《新闻夜班》栏目的领导、记者深入到南宁市六县六城区的各行各业当中,以记者体验韵方式,采写了各类“走转改”的新闻稿件。在这类节目播出期间,收视率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打好本土品牌,牢牢接住城市的地气,将有利于打造本土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地方媒体与本地受众之间的接近和熟悉程度成为地方台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筹码之一,建议地方台强化本土特色。电视新闻的报道要有亲和力,接“地气”。新闻报道在表现技巧上要大胆创新,写作中要巧于设置悬念、善于讲故事、学会说笑话、明确平民化不等于低俗化的理念。
  • 摘要: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宁波港获得了中国港口协会的11项年度大奖,有两项还是节能减排大奖.作为关注宁波港多年的老记者,直觉判断这其中会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于是进行了书面采访,和几位频道里的记者组成一个4人采访团队,完成了长消息《节能减排让宁波港继续领跑世界》.这篇长消息分别获得2012年度浙江省与宁波市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城市台一等奖.rn 在具体采访中要精挑核心细节,用画面使主题具象化可视化。运用对比手法,使新闻价值更明了,它可以把新闻点放在历史的纵向坐标中,使观众在新旧对比中看得更清楚,新闻价值点提升也更加明显。精心设计记者出镜,使新闻“活”在现场,即对信息深挖、拓展和有效传播的能力。采访更多当事人,使视角更客观全面。除了以上操作层面的尝试,还有以下几点思考:报道主题要能够引领未来报道发展方向、报道要有可操作性、创优团队要能起到1+1>2的效果。
  • 摘要:曾经凭借民生新闻、本土娱乐等栏目成功撬动收视市场的城市电视台正在经历受众与广告客户的双重流失.如何改变颓势,找到新的爆发点,城市台亟须以城市为本位,满足受众与客户的两端需求,积极从传统栏目向有效传播平台转型.实现有效传播平台转变,有效传播平台的衡量标准应从三个维度进行考量:以需求细分为维度的精准传播、以客户诉求为维度的有效传播、以平台整合为维度的增值传播。城市电视台从栏目向平台转型并非只是外部政策环境或政策体制壁垒使然,而是在新的电视竞争环境下,城市台寻求自身突破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求所致。
  • 摘要:这些年,几乎每个地方台都开办了民生新闻栏目,它们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之前国内电视新闻"联播体"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更以贴近性的新闻内容、通俗亲民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特色,吸引了相当的收视群体。然而民生新闻经历过前些年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之后,难免进入了审美疲劳期。如何扭转颓势?从《看看看》近年来的新闻实践来看,归根结底还是要在内容上取胜,做好"四有"新闻。即要做“有真相”、“有思想”、“有人性”、“有生活”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之所以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人们愿意相信,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新闻里“有真相”,在用事实说话!作为民生新闻,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要起到引导和教化的功能,那么本身就必须在“真相”的基础上,加入“思想”。民生新闻通常要求把感情因素融入新闻当中,讲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悦人,要发自内心,不能刻意渲染。“有生活”的民生新闻表现在“有用”和“有趣”两方面。
  • 摘要:去年以来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深化新闻改革的突破口."走转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竞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转改",深化新闻改革,要在采访作风上求突破,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求突破,在新闻的播报形式上求突破.要把"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下去,还必须辅之以制度保障.
  • 摘要:本文将以《福州新闻》栏目推出的"记者在基层"版块为例,从情节的曲折性、选题的新奇性以及细节和同期声的真实性等方便全面阐释电视台"走转改"专版新闻的故事化特征,同时针对故事化发展中所遇到的格式化瓶颈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其解决之道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格式化瓶颈要突破表现手法的局限,尝试将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的表现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要转变创作观念。“走转改”是一种新闻采编的态度,而不是一种类型,真正认清了这一点就可以从根本上突破报道形式格式化的问题,让“走转改”专版新闻更上一个台阶。
  •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视技术形态及节目形态历史进程的比照,重点探讨了由技术进步而带动的电视纪实节目创作随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所做的不断变化,纪实节目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的力量所应有的角色意识.国内当前的纪实节目中“由于媒体过多的关注,琐碎无聊的问题开始被大量渲染。想要将一部纪实作品变成受观众审视的纪实节目,在创作过程中就要必须有一种自觉的角色意识。另一方面,虽说平民群体已成为纪实节目的实际主体,越来越多的观众有机会在荧屏上“露面”并直接影响到节目创作的“风向”,但随着对媒体和荧屏变得越来越熟悉,他们也越来越把它不当一回事,或者根本不相信那些节目中记录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纪实节目乃至媒体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昔的神秘和尊严。电视纪实节目作为一扇审视现实生活的特殊窗口,一种体现电视制作水平和独特魅力的视觉文化,如果要问何以还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那就是人们所秉持的立场和用影像所表达的观念。
  • 摘要:电视新闻要让老百姓爱看,让老百姓接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平民意识,而采写的新闻也要低视角平民化.树立电视新闻平民化的意义首先在于体现媒体人文关怀的精神.其次,电视新闻走向平民化的原因也是市场化竞争的必由之路,是大势所趋.通过民生类节目使得我们新闻媒体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尊重,形成良好的社会声望,产生公信力.如何让采写的新闻低视角平民化?只有做到了放低视角、贴近观众,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最终赢得广阔的市场.rn 树立电视新闻平民化的意义首先在于体现媒体人文关怀的精神。电视新闻走向平民化的原因也是市场化竞争的必由之路,是大势所趋。电视新闻平民化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关注同普通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二是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三是在新闻报道的取向上,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要做到和推行电视新闻的“平民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新闻题材要平民化、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平民化、新闻播报平民化。总之,只有做到了放低视角、贴近观众,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最终赢得广阔的市场。
  • 摘要:要生产出一部高质量深度经济报道就不仅要合理利用电视化表现手段去讲述案例故事,更要在思想上进行开掘,生动地诠释报道所要表现的主题。在本篇论文当中作者将结合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来阐释上述观点。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创作团队最大的感受就是:思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观点。只有在创作思想、审视角度、观点立意上都处于前沿,精心谋划,才能生产出真正有内涵的深度电视报道。从中得出以下启示:思想决定结构,深度报道首先要在内容的架构上彰显思想性。精选事件、故事、清晰表达思想性,深度报道要让事实说话,要让真实、准确、形神兼备的案例说话。注重影像、声音细节,刻画、凸现思想性。善用同期声访谈,深刻表达思想性。
  • 摘要: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已是历年来新闻界所必不可少要提上日程的课题,因为它涉及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侵权与维权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新闻适应于法律的角度谈谈有关认识,来寻求新闻与法律的共识,为媒体更好地做好报道,发挥党政喉舌作用而服务.首先要正确认识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与媒体责任。“新闻自由”简单地说,就是在新闻领域内的政治上合法的需求。很多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性报道,根据《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其次,要始终坚持新闻真实,在这个问题上,新闻与法律似乎完全一致。第三,要学会公正评论。从法律角度上看,新闻不能做出有出于新闻范围的事情,不能对他人的权利有任何侵犯。第四,要正确行使采访权和特许权,新闻媒介享有的特许权是有严格规范的,报道的依据必须是国家机关正式的有效的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而且必须客观准确,与官方文书或行为一致,未经认定的内部拟议中的意见不应擅自报道。
  • 摘要:“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栏目在12年的工作历程中,用新闻责任积极践行“三贴近”、用新闻镜头努力诠释“三贴近”、用炽热情怀坚定执行“三贴近”,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许多成功,《新闻快车》栏目在向更新、更快、更强的目标迈进中,也亟待从“三贴近”中,获取新的力量,探寻新的真谛。三贴近,让新闻更新,新闻出新,靠的是新闻人的用心。《新闻快车》车载民生,靠的就是心通上下,把新闻宣传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三贴近,让新闻更快,电视新闻的快,要在走基层中求快,要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中求快,要快出记者的责任,快出生活的本质,快出群众的心声,快出新闻的价值。三贴近,让新闻更强,叫响时代最强音,对于城市新闻来说就是要按照“三贴近”的方针,真正走进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紧密联系实际,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当好人民群众的纽带。
  • 摘要:新闻媒体"走转改"活动开始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各类媒体上.期间,作者也多次随一线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并审阅了大量的"走基层"新闻报道,深感要做出一条好的"走基层"报道并不容易,而要自始至终地以"三贴近"为原则做出"走基层"的新闻精品就更难.作者在对大量获奖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后认为,要做好"走基层"新闻报道,应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前提,三个法则"的报道方针.一个中心即,从思想高度上重视“走基层”。两个前提是让自己积极地走起来、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三个法则是细致观察捕捉细节、故事叙述巧述主题、真情沟通融入基层。要做好“走基层”新闻报道,除了以上提到法则外,记者在一线采访中还需自觉地进行不断的积累,才能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走基层”好作品。
  • 摘要:去年教师节,中央台《新闻联播》在显要位置播出了市广播电视台采制的《"扁担老师"周宏军》,这个长达4分多钟的报道,创下了柳州电视新闻在《新闻联播》播出时长的新纪录,给刚刚投入"走转改"活动的柳州电视人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一批"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聚人气"的新闻作品陆续推出,数件在广西新闻奖和广西广播电视奖评选中获奖.为促进"走转改,,活动不断深入,柳州电视新闻不断拓宽"走转改"报道内容和创新表现形式,建立和完善长效制度,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要把“走转改”活动与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相结合,把“要我走”变为“我要走”,明确“带什么去”和“拿什么回”,电视新闻部建立推进机制,保证“走转改”活动常态化、长效化。面对成果还要继续寻找调动员工积极参加“走转改”活动的“支点”、加强策划,提升“走转改”活动的高度和深度总结提高,巩固“走转改”活动成果,继续深入“走转改”,挖掘亮点形成特色。
  • 摘要: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QTV—1)的《今晚》栏目创办于2009年初,其前身为《今晚播报》,经过几度改版,目前的节目时长为每天片长35分钟,播出时间在每天的21:40左右,分为"新闻眼"、"看今天"、"搜热点"、"读天下"和"今观点"五个板块.城市人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催生了晚间新闻,晚间新闻也成为城市台竞争和发展的必然产物。电视新闻既要打包整理国际、国内当日新闻,又要立足本埠,接牢“地气”、既要做好一天新闻的收纳与整合,又要寻找晚间新闻的“新鲜度”、既要做好重点新闻的延伸与解读,又要谋求并逐步确立属于自身的评论风格。
  • 摘要:新闻节目如何吸引受众,对于以"新闻立台"的国内电视媒体而言,一直是一个涉及发展根本的研究课题.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和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破解这个课题,更需要正本溯源,回归新闻本质,用新闻语态纠正当前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提升舆论引导水平.这里所说的"新闻语态"是一种符合新闻规律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不仅仅是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其特有的语言吸引观众.rn 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在理念更新和形式创新方面不断进步,但在传播效果方面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原因之一就是新闻语态仍然未能贯穿在新闻生产全过程,暴露出来的问题表现在:过去时、空洞幼稚的叙述几个方面。针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回归新闻语态应该是媒体从业人员不懈努力的实践,要从增强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感、中性表达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
  • 摘要:《对话苏州》是苏州广电总台倾力打造的一档大型时政访谈节目.根据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的批示,《对话苏州》栏目每个月根据百姓需求推出一到两期节目,围绕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请市主要领导现场对话,化解各类民生难题.栏目组把推动问题的解决、切实为百姓办实事的宗旨放在首位,影响和推动苏州的决策者直面发展矛盾、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为苏州人民造福.栏目提升了苏州广电总台作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档大型时政访谈节目在苏州创造了收视平均5.36高达17.27%的收视份额,成为苏州市民爱看的节目.rn 时政访谈节目是矛盾多发期与社会转型期的强烈润滑剂。从媒介特征和功能来看,在纸媒时代无法实现实时对话。《对话苏州》与苏州广电总台的网络媒体、广播媒体、纸质媒体结对联动,全媒体报道和传播,有效地突破了传播瓶颈,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聚合扩散效应。领导支持,理念到位,实话实说,是节目获得影响力的首要因素。节目中,主持人、领导、各方嘉宾、当事人、现场观众以及由名城网站等网络媒体派出参与节目的网民、短信参与节目的观众,组成了开放、多元、互动的谈话场,给予各方平等、公开的表达机会。栏目组和市委督查室进行主动对接,推进跟踪落实机制,积极跟踪,落到实处,解决疑难问题。项目制团队深入民情,敬业务实栏目组成员深入民情,用真情获得的原生态素材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钥匙,赢得了沟通双方的满意。
  • 摘要:"走转改"的提出,是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变化而做出的正确判断;它的实践,是新闻领域发挥"治国理政重要资源和手段"的战略性选择;是提高媒体公信力、巩固社会主义舆论阵地的核心诉求;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rn 本文结合新闻实践,就如何更准更实更深做好"走转改"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从本质上讲,“走’’是新闻宣传的根本,而“转”和“改”则是新闻媒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在“走转改”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矫枉过正,防止“做秀的走”、“虚假的转”和“盲目的改”。从业者身心浮躁、节目内容退化、浮躁新闻泛滥,是舆论生态浮躁的具体表现;而舆论生态浮躁则是社会浮躁在新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造成舆论生态浮躁的根源可以从精神文明脱节于物质文明、经济发条忽略掉价值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走转改”必须“沉”下去——让新闻有深度、温度和力度。走基层要明确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在真诚里走基层解民忧让新闻有温度,在责任中走基层顺民意让新闻有力度。“走转改”需要正确价值观立台——新闻媒体责任大于天。“走转改’’根本内核是以人为本。体现正确价值观应该是新闻媒体的灵魂。
  • 摘要:全国新闻战线正在火热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闻界最具广度、深度和力度的传播图景之一.毋庸置疑,这项活动将对各类新闻媒体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在中央台、卫视台和新兴媒体的夹击中艰难求生的城市电视台来说,"走转改"更像是应运而生的一场及时雨,提供了一条提升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的时代路径.“走转改”增强了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民生新闻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走向,成为培养锻炼新闻工作者的绝佳途径。必须通过深入“走转改”活动,建立长效机制,锻炼队伍、培养人才,让采访回归到“现场望闻问切”、“脚底板下出新闻”的本意,才有利于电视媒体的长远发展。
  • 摘要:中央五部委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以来,郑州电视台就在两档新闻栏目中推出的《记者走基层》专栏,"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短、新、实"才能为新闻报道添"魅力","走转改",正是提升新闻品质的好办法,在实践中让年轻记者得到锻炼。rn 在眼下如火如荼开展的“走转改”的大活动当中,基层新闻单位“如何走、转那些、怎么改”,已成为基层新闻单位学习条论的热门话题。首先,从思想上认识“走转改”的重要性。其次,要创造优秀作品。针对目前基层媒体在“走转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只有“走下去”才能“上得来”,把镜头对准群众,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采访工作的标准,才能实实在在走基层,扎扎实实转作风,切切实实改文风。媒体“走转改”应成为自觉行动,要用制度保证“走转改”常态化。
  • 摘要:于青岛举行的第14届中广协会城市电视台社教节目创优评析会,珠海电视台创作的《乐动》获短纪录片一等奖.作为本片的策划、编导及主摄像,对这一结果既感高兴也颇有忧虑,即为自身创作实力能否进一步提高和城市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普遍现状而感到忧虑.对创作本片事先进行了构想并提出了目标,“事件真实、人物写意;细节入手、虚处落笔;文化珠海、幸福广东”,试图通过本片表现城市化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客观影响,以及新的文化形态对此所做的积极干预,幸福与改变如何才能互不抑制地共生。在各类电视栏目中有一批被称为具有纪录风格的电视纪实作品,将大特写、长镜头等具有一定美学意味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现场采访、同期声等新闻记录手法自由组合和大胆运用,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瞩目和好评。电视人在节目创作中时有艺术冲动但也应当正视新闻传媒岗位的各种现实要求,既要学会分清电视纪录片和纪录电影、电视专题片及一般电视纪实作品之间的多种区别和不同要求,又要学会将其它门类的优异之处为我所用、化为已有。
  • 摘要:在"中央一省一市"三级电视传播构架下,以及新兴媒体的不断施压,城市电视台的生存发展空间日益被挤压。如何在重压下突围,已成为城市电视台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城市电视台本土化节目兴起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有的探索实践告诉人们,"本土化"是打破僵局的契机。只有差异化竞争,别具一格接好"地气",利用多媒体营销格局,借力打力"聚人气",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n 城市电视台本土化节目作为城市文化特有的一种载体,必然与城市交互作用、制约,从而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两者是互惠互利、相长共生的关系。城市电视台本土化节目存在对“本土化”概念误读、强势品种的单一化、节目形态的陈旧化等问题。城市电视台本土化发展建议接好“地气”进行多元创新、立足本地开放心态践行“三贴近”、利用新媒体借力打力“聚人气”。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城市台本土化传播基本实现了以受众为本位,以本土为内容,以民生为视角的传播形态。这是电视传播的一次回归与溯源。只有发挥媒介自身的能动作用,发掘、发挥城市台本土化的潜在力量,才能为其生存发展赢得绿色空间,变劣势为优势,打赢翻身仗。
  • 摘要:随着"走转改"的不断深入,深切地感受到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对所有媒体人自身的一次再洗礼.媒体的萌芽就是诞生于基层,诞生于普通群众之中。“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其实是一次媒体人自我的救赎,更是新闻本源的回归。rn 首先是指导思想的回归,“走转改”倡导的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是改进和提升新闻媒体,特别是省、市、地一级媒体的宣传方式和宣传能力的一次自我更新,推动了主流媒体讲述百姓生活,让普通群众成为媒体的主角。当把新闻的指导思想和表现方式转化到“走转改”大框架下了思考,就不难找出办好时政新闻的契合点。其次是新闻主体的回归,无论是时政报道还是民生新闻,它的主体是人和事。是各类时政新闻的主体,要从党政领导、公务活动回归人民群众。再次是文风表达的回归对于地市级新闻媒体来说,“走转改”的关键是改变文风,语言要合情合理,平实生动。
  • 摘要:历经十年的高速发展,各地的电视民生新闻都相继进入了一个成熟期,民生新闻的操盘者们都在思索,如何突破新的节目瓶颈,注入新的发展引擎,中宣部等五部门提出的"走转改"无疑指出了一条让民生新闻重获生机、迎来二次起飞的路径:只有植根于群众的新闻,才能永葆生命力.尽管以"三贴近"为旗帜倡导民生关注,电视民生新闻同样要践行"走转改",而且要走得更深远,转得更彻底,改得更有效.民生新闻要践行“走转改”,就必须端正态度,明确方向,俯下身去,沉下心来,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其中,“走”是途径,“转”是关键,“改”才是最终的目标。笔者在以“走转改”促进专栏报道的日常化,使其形成长效性、以“走转改”助推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以“走转改”传递社会真情大爱,彰显其人文感染力、以“走转改”锤炼新闻采编队伍,为其可持续发展作人才储备几个方面,来阐述电视民生新闻在践行“走转改”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rn 在当前“走转改”浪潮不断深入推进的时候,作为最接地气的电视民生新闻,更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走进群众,转变作风,改良文风,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品质和新闻生命力,让观众喜闻乐见,同时也让激烈的电视新闻竞争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后,一言以蔽之,新闻路上不停歇,“走转改”不停止。
  • 摘要:本文将在分析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引发管理范式变化的情况下,对基于系统化管理理论的电视管理整合路径进行业务探讨.电视制播体制改革中分离中有整合,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系统化理论要求,需要重建贯通播出、节目、资本、经营等平台的新的整合机制.系统化管理理论在制播分离大势中发挥整合作用。在电视管理的宏观层面上有制作和播出分离、事业和产业分离、公益和经营分离后,在电视管理的微观层面上更要有节目评价体系整合、人力资本管理整合、全面成本管理整合、媒体资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整合,实现电视制播体制的管理创新,分离中的整合路径让管理再现生机。
  • 摘要: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成都电视台新闻中心(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上百名记者,编辑、主持人积极投身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深人街巷、扎根乡村、来到普通百姓身边,一组组切实反映人民心声、服务百姓生活的走基层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为传统电视媒体实现创新式跨越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始终要站在一线,深入现场,贴近真实.在信息爆炸和多元文化并行的时代,无论采集信息和新闻的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新闻鼻"、"新闻眼"的直接认知和亲身感知.只有用心体验、用脚丈量,才能采撷到生动鲜活的生活素材,才有写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真情."走转改",让新闻人接地气增加了灵气,俯下身更加心贴心,使新闻更有了生命力。
  • 摘要: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就是用符号进入媒介系统传播并为受众所接收到的客观事物变动的重要信息。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非语言符号被广泛运用,效果突出.主要体现在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画面语言)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音响语言)等方面.rn 本文具体分析了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之运动画面(画面语言)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示意图和图表及照片和图片的运用。分析了听觉性非语言符号(音响语言)中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的运用。rn 非语言符号所传达信息对语言的内容起补充、说明作用,有利于观众对事物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当二者冲突的时候,相比于语言符号,更愿相信非语言符号,因为由于非语言符号的不可抑制性而散发出的信息往往更真实、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总之,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传播信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的表现如下:辅助语言符号,扩大信息量,深化新闻主题。提供真实、可靠信息,增加新闻含量。增强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提高传播效果。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电视的主要特征就是能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恰恰又说明了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运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 摘要:本文作者为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调和》栏目编导,文章以《调和》节目为研究样本,从选题内容、表现形式、操作方法等角度,总结分析了调解类情感谈话节目贴近群众的优势所在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思考城市电视台在"走基层"中的责任与担当.走进基层,掌握第一手事实,才能切实提高节目的公信力、亲和力、感染力。走进基层,倾听百姓心声,才能真正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走进基层,依靠百姓的智慧和力量,节目才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把握舆论导向,才能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中国新闻战线一个重大实践议程的设置在此时推出,昭示着中国新闻界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理想精神、责任意识和专业追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倡导的是新闻专业工作的途径与方法.然而,这一专业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倡导显然有着它的目标追求.这一目标就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该是社会运行的守望者,是人民利益的卫护者,是文明观念的倡导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思想交流的推动者,是优化生活的建设者。新闻工作者应坚守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以报道客观事实为唯一根据、以忠于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终极目标。新闻工作者需要了解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掌握达及工作目标的专业方法。
  • 摘要:自去年中宣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新闻媒体都出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尤其作为宣传主窗口的电视荧屏上更是异彩纷呈.但一年多来给观众印象深刻、影响较大的似乎都是中央台"走基层"专栏中播出的一些消息,而城市台、地方台新闻节目中的"走基层"反响似乎弱了一些,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地方台应该向央视学习,学习它敢于创新、突破旧有思想、在走基层里保留很多鲜活的东西、有意味的东西,以及他们真正放下身段和百姓平等交流的意愿。首先,城市台要挖掘本地特有资源将自己的“走基层”新闻“特色化”,挖掘城市台独有的新闻资源,多打策划牌,常变常新、表现形式上要坚决杜绝把“走基层”模式化。其次,要将城市台有特色的“走基层”节目品牌化,保持连贯、持续。再次,城市台要将“走基层”作为城市台新闻发展的“战略化”考量项目。
  • 摘要:本文浅谈电视新闻之舆论监督如何"走转改",主要从电视媒体之视角,着重阐释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常见之不足,以及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如何按照"走转改"精神提升,乃至新时期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之"走转改"方向.本文欲以清醒目光,认识当前舆论监督深入开展之困难与电视媒介自身存在之问题为旨归,大胆提出改进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之建设性意见.指出了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中报道内容,深度不够、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贯彻“走转改”,提升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要变“偏重报道”为“述评结合”、转变“关心”模式为“制度”模式、扭转“舆论监督≌曝光”的思维定式。贯彻“走转改”精神,探索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方向要提倡建设性舆论,莫让监督成“审判”、满足受众对信息需求呈现逐步深化之趋势。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新闻指导原则经历了"喉舌论"、"导向论"和"能力论"三个阶段;学术界的探讨也在不断地向新闻本位回归,在此基础上,"走转改"新闻应运而生.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地方电视台,如何紧扣走转改主题,将走转改推向纵深?本文通过对福州电视台的走转改新闻报道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地方电视台在走转改中必须肩负的社会使命进行探讨.在对走转改报道的节目分析上,可以看出节目经历:走访基层——体验基层——服务基层三个阶段。从报道手法看,要坚持故事化。从报道内容看,要坚持大众化。在对地方现有形态和问题的直接反映上,地方媒体的走基层有其特殊的社会使命。地方电视台必须建构一个政府与大众之间“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需要有直面争议的魄力。必须具有挖掘地方发展中民生问题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前提,才能真正保证媒体的公信力。rn 作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纽带桥梁,地方电视台新闻工作者必须进行新闻报道的尝试和突破,走转改的社会使命成为地方电视台新闻工作者一个新的课题。新闻工作者的采访体验过程,也是主题价值核心的体现。带着使命走基层,是媒介革命和话语权调整的应对方案。rn 寻求符合地方电视台自身发展趋势的走基层报道,肩负起新闻走转改的社会使命,将活动转变为制度常规,或许,这样自上而下的活动式整风才会被赋予真正的历史价值。其中的要点之一是保持其公共性,体现在主题、参与者的多元,注重大众的利益和呼声;要点之二是保持其责任心,体现报道者的社会责任感;要点之三是与新媒体结合,“渠道为王”。这样,“走转改”新闻就一定会给地方电视台一个不一样的新闻体验,也一定会常走常新、越转越深、越改越活,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 摘要:电视新闻专题是指与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集合,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具有专题的翔实和深度,故此称之为新闻专题.一般用来报道突发或者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通过深入挖掘,全方位解读事件,往往会跟踪报道,具有延续性.在电视媒体中,新闻专题一般表现为深度报道,通常在某个时段内会分期连续报道.rn 本文以福州电视台《东街口天桥记忆》为例,从节目策划、制作、受众角度分析了节目策划要点,探讨新闻专题节目制作手法和创新技巧.电视专题片创作要及时发掘抓好选题、立意深远主题鲜明、细节精彩,有点睛之笔、精心锤炼设计解说。在创作《东街口天桥记忆》片子过程,笔者就大量采用纪实手法,用事实过程来传播创作意愿,记录事实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关键人物的采访、典型性资料的摄取两个方面。
  • 摘要:2011年底,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今日》栏目策划推出了大型"走转改"系列报道《走基层:在那偏远的村庄》.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这些村庄大都鲜为人知,在采访中,记者要尽可能地去寻找那些能够反映乡村变化,或者能够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素材.回顾这一段“走基层”的经历,有以下几点体会:报道者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学会观察,善于发现细节、要真诚沟通用心倾听,塑造和谐的“场”、深入百姓生活,让体验报道更细腻。
  • 摘要:新闻传递信息,更应该传递一种情感的温度,在新闻报道中,最温润人心的人文关怀,是记者首先有一颗悲悯的心,学会理解和尊重。对弱势群体应给与足够的尊重,媒体报道对边缘化人群也应该持有宽容心态。新闻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做一个“有情感”的记者,很多时候,还需要新闻工作者放低姿态,学会倾听。让新闻充满人文关怀,在电视画面处理上,最基本的,也是最忌讳的,就是血腥、暴力以及私隐画面的滥用。让新闻润染情感温度,与追求高收视率也并不矛盾,选择有情感温度的选题,选择充满情感的讲述方式,用向善,向上的力量感染观众,一样会赢得观众手里的遥控器,实现收视率和社会效应的双赢。
  • 摘要:"走转改",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转变作风的一个形式,一种载体,其实也是办好新闻节目,增强节目可视性,提高收视率的必然要求.新闻报道要提高收视率,要受到观众的关注,要受到普通群众关注,就应该反映老百姓的身边事.而新闻的贴近性,功能性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让"走转改"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走转改”的报道中,既要注重“贴近性”,还要注意“新闻性”,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要注重选取正在发生、就在百姓身边的新鲜话题。而功能性是结果,要进一步丰富手段,用多种多样的体现手法,提供生动活泼的新闻报道。只有把这些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彰显“走转改”的效果。
  • 摘要:各个地方电视台大打新闻牌、本土牌,不断创优、创新,各类新闻节目,贵阳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创办的大型本土法制新闻栏目《听我咂板》在几年的实践中,栏目立足内容为王,切实在"贴近性"上下功夫,切实"转作风,改文风",积极探索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创优和形式创新。如何让法律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寓于节目的艺术性、观赏性之中,《听我咂板》立足实践,推陈出新,进行着有益的尝试。rn 该节目,采用主持群播报,方言主持,主持人的称呼地方特色化,贴近和观众的距离,“钉妹”、“板哥”、“小唠七”、“游游”齐上阵,站播坐播交叉用,热热闹闹共话法制新闻。自制法制新闻小品,寓法于乐,送法、送趣、送欢乐。包装增强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字幕、音效、声画特技、片头、片花、片尾等等,尽力从每一个包装细节人手,精心制作,力图把节目做得既实用又好看。机制为创优、创新增强动力。改进文风、创新形式贵在行动,记者编辑如果不用心,创优、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奖励创优、奖励创新,一系列机制为节目的发展增强了动力。
  • 摘要:电视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技术和思维是电视编辑的两大基本支柱,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正确认识电视编辑的各种思维形态,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这是电视编辑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电视编辑思维即是一种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电视信息的高级意识活动与过程,它包括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四个基本环节。电视编辑思维包含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种基本形态。在节目编辑中运用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开放性、立体性、层次性、深刻性的思维方法,不断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各种现象,用新的方法去表述各种内容,用新的手段去传播各种信息,这是时代赋予当代电视节目创作者的重要内涵。
  • 摘要:近年来,在频道专业化浪潮下,地方电视台经济频道应运而生.旗下的经济新闻栏目同时面临着创收与收视的双重考核,如何在走转改实践中,增强这类新闻的本土性,如何结合经济新闻热点,扩大走转改的实效与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笔者就栏目一年多来实施走转改的创新与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结合经济新闻热点,扩大走转改的实效与影响力,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话题进行了实例分析。芜湖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开辟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调查》等系列报道,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也积极将国家、省市的各种补贴减免政策通过专栏向企业公众及时公布。《财经芜湖》栏目,在创办之初,就肩负着金融机构行业创收的艰难使命。走转改的思路,就是将栏目形态从单纯的为金融机构服务,改变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服务。经济效益固然可期,不过身处基层电视台,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马列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让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群众意识,走进基层,走入火热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任务和形式,更是求证新闻的真实、求证新闻职业操守、锤炼新闻工作能力的过程。
  • 摘要:在中宣部等五部门的倡导下,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深入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们真正走出去,沉下来,到田野、工地、社区深入采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一大批鲜活、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从前一段"走转改"新闻报道的实践来看,大量的新闻题材来源民生,反映民生.那么可否这样理解,"走转改"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让人们的新闻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以平民的视角看问题.rn 民生新闻是“走”出来的,要向基层走,向群众中走。只有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熟悉群众,才能捕捉到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新闻。民生新闻的价值关键在于转作风民生新闻同样要凸显其价值。发现、判断新闻价值是记者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民生新闻的最好表现方式是改文风。新闻记者通过“走转改”,把每一篇稿件写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民生栏目通过“走转改”,使节目突破瓶颈,从关注“小民生”迈向报道“大民生”。可以说,“走转改”活动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摘要:本文从帮忙类节目兴起原因、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帮忙类节目创新和突破的方向在哪里.民生类新闻节目促使我国电视业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然而近年来,题材的重复化、内容的市井化,使民生新闻由最初的先锋时尚逐渐退化成平庸无奇,观众也对这类节目显示出一定的审美疲劳.就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向左转——更加新闻化,向右转——更加娱乐化的时候,帮忙类电视节目异军突起,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成了拯救民生新闻的一剂良方妙药.rn 尽管各地的帮忙类电视节目办得红红火火,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容相对单一,题材有限、报道内容容易重复等一些不足。要解决以上问题要在题材筛选上下工夫。在报道形式上,也要注重深度的挖掘,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规避民生新闻零碎、琐屑的诟病。主持人和记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加生活经验,善于透过事件的现象抓过事件的本质。给观众带来借鉴和思考。在具体的采访制作当中,要把握好尺寸和力度,不能越位帮忙,做到依法帮忙,依理帮忙。
  • 摘要: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战役行动及相关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性规模化的战役性报道,它既要求符合政策性和中心工作,又要求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新闻性.主题报道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缓堵保畅"战役性宣传可以说是2012年西安最大最引人瞩目的主题报道.世界性的交通拥堵难题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也日益凸显,作为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以及司机、市民素质相对滞后的矛盾上.rn 主题报道的关键是围绕重点展开报道,找出问题的症结点以及解决方法。西安电视台在缓堵主题报道中首先注重报道内容的整合,注重各种事实、意见、观点、视角的把握,做到联动配合、有机整合,找出形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中心症结和解决拥堵的方法策略,达到“找病根,抓药方”的根本目的。rn 针对电视传媒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演播室播报、现场报道、新闻背景、记者出镜、新闻述评和专家解读点评等形式,形成报道形式的有机整合,使报道形式灵活多样,既有现场实时报道,也有电话联系采访、演播室访谈,还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动漫的形式宣传缓堵保畅。rn 西安电视台在缓堵主题报道中注重发挥媒体平台和优势,把新闻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公众资源、专家资源有效利用,形成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大力推进电视媒体与社会和广大受众的互动,使缓堵宣传从“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全民参与”的互动传播模式转变,使主题宣传的“传播者为中心”变成了“观众为中心”。rn 通过“缓堵”宣传,西安电视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实行了从内容、形式到社会资源的整合协调,实现了从新闻信息发布平台到互动资源整合平台的转变,较好地完成了为“缓堵保畅惠民生”工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任务。
  •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传统的包装方式已无法适应环境的需要.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并讨论电视媒体如何结合新媒体进行节目包装宣传,已达到贴近观众,融入观众生活中的目的.结合作者工作经历,将着重讨论社教节目的包装宣传.本文论详细述依靠互联网和微博平台进行的节目预告、伴随性信息、节目花絮、奖励性转发等节目包装与方法。虽不能涵盖所有新媒体,但无外乎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全方位地去贴近观众的生活。无论信息传播媒介怎样发展,终究还是要以节目质量为根本,以观众感受为主导,再结合过硬的包装宣传,这样才能做出人们想看,人们爱着的优秀电视节目。
  • 摘要:在众多的媒介形式中,电视节目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推出的杭城首档电视体验类服务节目《做给你看》,播出后日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收视率持续飙升,成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成效的又一个实践样本.做节目要想观众所想,真正细致入微地为老百姓做好服务才是王道。rn 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一定是跟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这就是节目组努力的目标。栏目组调整了拍摄计划,推出一批以寻找食材为主线,体验食材的养殖种植过程为表现形式的节目。“真人秀”和“角色扮演”两种形态的结合,加上草根出身的主持人,平民化的语言,幽默的主持风格,节目立刻被观众所接受。“真人秀”和“角色扮演”两种形态的结合,加上草根出身的主持人,平民化的语言,幽默的主持风格,节目立刻被观众所接受。择基本上圈定在农业畜牧业,拍摄场所立足杭城、辐射周边省内城市、连带相邻省市,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养殖场拍到了基层农民的生活,拍到了城里的观众平时见不到的生活,真正实现了走进农村,走进基层的愿望。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电视节目服务大众的宗旨,在拍摄农产品展示农产品的同时,会专门介绍一下这些农产品的保健功效,深受观众喜爱。因此,只要沉下心来,真正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一定能找到他们喜欢的,为他们服务好。
  • 摘要:电视剧,作为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视台的整体经营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电视剧宣传推介的形式是如何的呢?电视剧的宣传推介需要把握好哪些环节?面对各大卫视强大的宣传压力,城市电视台又该采用何种宣传策略来应对呢?rn 本文以笔者自己在城市台电视剧宣传推介的多年探索和尝试经验为例,就城市电视台目前在电视剧宣传推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对策进行剖析,共同探讨城市电视台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互补融合,做好电视剧宣传推介.建议施行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模式,以此树剧场品牌。节目制作,策划先行,要对多个“卖点”进行挖掘。“卖点”找准后,所有的宣传都围绕着卖点进行,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收看。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视剧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宣传手段。笔者认为左飞字幕、动态挂角字幕是十分值得推荐的宣传形式,不但简单、快捷、不占用广告时间段,而且宣传效果比其他推介形式来说显得更直接、有优势,观众更易接受。最后,科学编排播出,才能增色宣传效果。
  • 摘要:去年以来,嘉兴市广电集团新闻频道《嘉兴新闻》栏目推出"走读大嘉兴"、"穿越转型之痛"和"经营之道"等主题性系列经济报道,力求从百姓角度,用讲故事的手法,软化经济新闻,实现经济新闻社会化.其中以展示企业先进经营理念,揭示企业转型之策为主题的"经营之道"专栏,已累计播发新闻50多篇,因主题鲜明、语言平实,小切口大道理,得到受众尤其是企业界朋友的好评.rn 以“经营之道”专栏为例,笔者认为要软化经济新闻,须站在百姓的视角,深化主题,优化素材,强化标题。深化主题,可以提升经济新闻的鲜明度。实践表明,站在普通百姓角度,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欲知的事情,变成经济报道话题,提炼主题的依据,达到解惑释疑效果,是软化经济报道,改变经济新闻过强过硬的有效途径。优化素材,可以增强经济新闻的可信度,要重切口,精选事例、重细节,强化现场、重时效,对接时空、重画面,丰富表现形式。强化标题,要提高经济新闻的关注度,经济新闻的标题需要避虚就实,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 摘要:传统媒体业绩下滑不是某个单一频道所面临的问题,这是全行业的困境.传统媒体正经历严冬,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春天已经到来,它们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正蚕食着传统媒体固有的广大的受众市场。相当多的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新媒体融合的必要,纷纷成立了各自的新媒体部。本文分析了传统互联网中网络视频、BBS论坛、微博几种传播媒介。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软件。三网融合中的IPTV与云媒体电视。电视媒体的传统经营模式,贩卖的是时间,而新媒体的融合,可以让传统媒体打破时间的限度,通过贩卖内容与服务,形成多维化的立体空间营销。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在全媒体报道体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构建全媒体的营销平台,进行有效的品牌推广,挖掘可持续开发的利益增长点。
  • 摘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一次"走转改"活动座谈会上,在题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谈话中指出:只有深入群众,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生存状态,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才能对群众有真感情,才会自觉自愿地服务群众。上述谈话明确阐述了“走转改”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是所有新闻采编队伍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本文结合自身采编实践,对“走转改”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进行了再思考。对所有采编人员来说,“走转改”的首要任务是认识国情、把握舆情。要达到和完成“走转改”的目的和任务,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所有采编队伍的每一个成员。具体要求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身心皆入,方能深入。具体到新闻采编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要带着深厚的感情走进基层走近群众、要以群众欢迎的方式走进基层走近群众、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走进基层走近群众。
  • 摘要:本文分析了经济财经类电视频道的现状,指出了经济财经类电视频道所遭遇的经济投入、竞争错位问题。提出了经济频道把电视节目当成广告,寻找另一种东西当成产品卖钱盈利、从“专业频道”转化为“主题频道”、资源比拼几个经济财经类电视频道发展的"上中下"策略.不只是经济频道,整个电视行业在当前形式下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就应该从“把电视节目当成产品,把广告收入当成盈利”的运作模式,转向“把电视节目当成广告,把另一种东西当成产品卖钱盈利”的运作模式。
  • 摘要:"一些女记者顶着严寒酷暑,脚踩黄泥,与农民朋友同劳作的场景,让人看着有流泪的感觉","时政新闻加入采编人员的体验后更有味道了".最近,浏阳电视台的论坛、微博都火了起来,这些地方都在集中反馈一个声音,那就是新闻节目越来越好看了.这种观众的好评得益于浏阳电视台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有力实践.rn 本文试从浏阳电视台的实践出发,围绕三个方面浅析走转改活动中县级电视节目提质之路。首先要承本土优势树先进典型。报道的身边典型不仅充实了电视荧屏,潜移默化引领了社会文明风气,更感化了记者的心灵,激励立足岗位,向典型学习,更好地服务社会。其次,要展基层风尚架沟通桥梁。深入基层,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信任感,也有利于帮助政府部门收听到真实的民声,做好上传下达,把一些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第三,要融入基层充盈血液。通过广电大讲堂,学习上级台的走基层经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通过目标考核管理,实施奖罚制度等不断将走转改活动纵深推进,让“走转改”真正融人编辑记者的血脉中去。
  • 摘要:新时期的新闻必须在继承新闻的5个W之基础上,去融入新时期新闻的新五大要素,才能够让今天的新闻在真正意义上去贴近百姓.在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除了恪守新闻五要素以外,还需要把握好新闻的新五大要素,即角度、表现、细节、节奏、意境。只有这样,新闻才能够准确地去“贴近”百姓。重视角度、细节、表现等新的要素,才会让新闻更加地丰富地去讲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更加生动地去讲述人们之间的无疆大爱。让新闻不再刻板、不再庸俗,让新闻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知心朋友,让新闻真正成为伸张正义、服务大众、提供信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窗口。
  • 摘要:在2010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和珠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向海而兴》,在珠海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社会反响强烈.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叙事是对事件系列进行排列,以说明一个事实或表达一个观点,而结构则是将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通过纪录片《向海而兴》中《水岸时代》对以上观点进行了详细阐释。在纪录片中,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解说词的撰写都影响叙事结构表现的重要因素。采访对象讲述的若干段落被作为结构内容,成为辅助贯穿全片线索的节点,分布在片子的不同相应位置,把整部片子连接起来。这种表现手法又是电视纪录片板块结构中典型的套层结构。因为套层结构既保持了版块的相对独立性,又强化了版块间的联系,使整部片子被分成若干版块但仍保持较为完美的整体性。新历史主义思潮的“逸闻主义”倾向使重大题材的历史纪录片开始注重细节,以小见大、结合大历史的宏观背景叙述与细节描述,突出纪录片的张力及表现历史的开合度。解说词的撰写一定要有视听思维和画面语言的细节支撑。
  •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推进和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电视法制报道与法制栏目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法制报道与法制栏目也越来越显露出自身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是低俗化倾向,二是侵权.最近几年,电视法制节目侵害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的情况经常发生,由此引出的"新闻官司"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电视媒体与电视记者纷纷被推上了法庭的被告席.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做到报道合法,除了报道主题合法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报道程序的合法、报道行为的合法、报道内容的合法.本文就这三个方面做些粗浅的探讨.rn 电视法制报道程序的合法包括采访报道主体的合法、采访报道范围的合法、采访对象的合法、采访报道手续的合法、传播主体的合法等等。我国新闻报道的权能是国家专门授予经批准登记的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新闻机构内部对记者也要授权。rn 在新闻实践中,采访报道行为的合法化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行采访”;二是隐性采访;三是“媒体审判”。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隐性采访的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但隐性采访必须有条件地使用。“媒体审判”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与“无罪推定”、“罪刑法定”的原则相悖。rn 报道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用语准确得当,不存在新闻诽谤、新闻侮辱和揭人隐私的情况。新闻报道的有关评论必须公正恰当。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要真实权威合法。
  • 摘要:主题报道,指的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专门组织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规模化、系列化重点报道.主题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容易出现任务观点,被动心态、主题先行,缺乏“新”意、单向灌输,难以共鸣等问题。春节前后,央视推出了“新春走基层”大系列报道,光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就连续播出50多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报道让耳目一新,更让人感动,也为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带来了众多启示。电视新闻主题报道中要遵循意识主动化、主题多元化、选题新闻化、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感化、采访行动化几个标准。
  • 摘要:个体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伴生品,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又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必须摒弃单一的整体视角和宏大叙事,关注个体、家庭、社群等社会基层细胞,开发个体化的新闻资源,发现并推动问题的解决,通过提升个人的幸福感来建设"幸福中国".作为公共领域的新闻媒体,真实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客观分析个体化的利弊得失,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呼吁,来伸张公民的基本权利,降低个体的风险指数要从走进基层、走近个体开始。rn 央视"走转改"的报道策划选题精心,报道扎实深入。在聚焦社会问题时首先考虑如何积极推进问题的解决,因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体现了主流媒体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宣传的价值取向。实践表明,走基层报道不一定非要有宏大叙事,它完全可以从普通中国人身边,从最具体的喜怒哀乐切入。只要这“点”上的喜怒哀乐具有“面”上的社会普遍性,那么它就更容易赢得受众的共鸣,并获得更有穿透力的传播效果。rn 在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中,公民的“群己权界”意识日益增强。有人担心,媒体越来越深地切入私人领域,开发个体化新闻资源,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或者因为过度搅扰而招致对方的反感。因此,媒体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具有明确的“权界”意识,在“走基层”过程中坚持平等原则和平视视角,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好措辞和分寸,而这些,也正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基本要求。
  • 摘要:为了使重大事件报道创新出彩,不同性质定位的媒体,各有妙招。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中山广播电视台,多年来在重大事件报道中,通过主动介入,准确把握事件性质,精心组织策划,运用多种报道方式,以高质量的报道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高度评价,取得了显著的报道效果,多篇重大事件的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以及广东新闻奖一等奖。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及时组织策划是重大事件报道出彩的关键、敏锐的新闻触觉和准确的价值判断是重大事件报道出彩的前提、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重大事件报道出彩的坐标、让采访对象鼎力支持是重大事件报道出彩的秘密武器。
  • 摘要:近年来,电视媒体之间对受众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城市电视台长久以来一直是在中央电视台与各省电视台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两级电视台在节目相继上星后,对城市电视台受众的争夺更是如虎添翼.这种情况下,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接地气"、本土化,注重地域特色可以说是城市电视台的"根"之所在.地方城市电视台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长期围绕地域文化做文章,“接地气”,扎根于此沃土之中。浸润地方电视的地域文化,还有尚待开垦的肥土沃壤,还有精耕细作的发挥空间。植根地域文化,打造本土品牌,是电视节目特色化竞争的“杀手锏”,也是走出电视节目“千台一面”的必由之路。
  • 摘要:气息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而言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论在传统声乐理论中,还是在近现代的有声创作里,都毋庸置疑气息的统帅作用,即气乃音之帅."情动于内"、"发声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这座桥梁才是畅通的,才是结实的,声音才能随情而变化.在有声创作有了气息的良好统帅之后,播音员主持人的人气的提升则显重要,这就需要主持人、播音员用灵气、才气和底气来充分凝聚人气。播音员主持人气凝聚的锋芒,是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中理想传播状态的一种体现。播音员主持人要通过各种方法学会筑底气、生灵气、养才气进而为自己、为所在栏目增人气。rn 播音员、主持人人气的形成是一个底气、灵气和才气的凝聚的过程,它是主持人综合素质和人格的体现与浓缩,它与节目的成败与活力息息相关,一个成功播音员、主持人必定带起一个有品牌效应的栏目。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交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播音员、主持人必须站得高、放眼全局,看得远,面向未来,用自己认真地学习、丰富的阅读和厚重的积累让自身的才华、灵动和底蕴相互辅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让热烈的人气凝聚在自身周围,萦绕在节目的始终。
  • 摘要:城市电视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是坚守喉舌性质、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更好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根本途径,促进工作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健康繁荣的基本方法,提升社会影响力、把握舆论主导权的重大举措.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城市电视媒体具有养成、地域、资源、人脉等多种优势.城市电视媒体应当深刻认识到"走转改"是队伍活力之源、工作创新之本、事业发展之基,必须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活动管理、树立群众观念、提升报道水平、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走转改"长效机制,实现"走转改"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
  • 摘要:电视新闻栏目融合微博是信息传播方式变化的需要、信息接收方式变化的需求。本文就以2011年被评为新浪浙江地区最具微博影响力的十佳媒体微博-宁波电视台《看看看》栏目微博为例,分析一下电视新闻栏目如何融合、运用微博。电视新闻栏目要取微博之“长”构建报料平台,扩大新闻线索源、创建互动平台,扩大栏目影响力、搭建评论平台,提升节目延展性、形成准直播平台增强新闻时效性。电视新闻栏目还要补微博之“短”,把关要“高”、写作要“低”,使受众在浅阅读方式下更容易地理解到新闻背后的含义。
  • 摘要: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工作者要扎根基层一线,才能汲取养分;要建立情感上真诚的沟通,才能写出质朴无华的文章;要靠群众越近,新闻才越有新气象、新线索、新表达、新亮点;要以敏锐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在千头万绪中把握社情民意、在千变万化中扣紧时代脉搏,才能报道出好的新闻.要制作出好新闻,领导要率先垂范,职工需全员参与、树立“人民至上”,彰显民生情怀、强化服务意识,为民排忧解难、惑悟群众情感,反映群众心声、发挥荧屏特长,创新报道形式。rn “走基层”不是一个号召,也不是一种任务,而是新闻工作者本身的需求。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真的要走基层,不是简单地走基层,而是要深入基层,用情感、用思考深入基层第一线,只有这样,才能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体会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才能切切实实地做到“走下去、沉下来”,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新闻事件真相;才能写出鲜活生动的电视新闻作品,让电视节目更加深受观众的喜爱。
  • 摘要:调解类栏目融合了电视节目类型的多种形式,内容以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主,通过调解过程的展现,向受众传达生活中"真善美"的道德标准.然而我们也看到,个别节目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和迎合猎奇心理,追求轰动效应,在节目内容设置上过度渲染悲情苦难,肤浅琐碎,夸张情节,忽视了媒介的引导、认知、教育等社会功能.因此本文从美学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结合调解类栏目的业务实践,阐述调解类栏目如何在编排制作过程中贯彻求真、至善、臻美的原则.调解类栏目只有在前期选题、录制前采访、演播室录制、后期剪辑包装这四个创作环节中不断精益求精,始终贯彻求真、至善、臻美的原则,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赢得较高的收视率。
  • 摘要:中央电视台作为全国电视的领军者,在全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平台,是全国兄弟电视台共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央电视台全面覆盖的优势和兄弟台新闻生产的本土优势会得到很好结合,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而目前,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总发稿量来看,三分之一的新闻来自地方.可以说,地方新闻是保证新闻频道海量信息的大宝库.rn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已实现了新闻资源的多频道共享,多部门共享,多栏目共享。地方新闻资源能被充分放大,高效利用。各地方电视台应积极努力多给中央电视台地方部提供新闻资源,努力做好与中央电视台的沟通与联动,做好地方电视台对中央电视台的通联工作。如今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基本实现了白天时段全部打通,给各地方台的海量新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各地方台在选送本台新闻稿件时应注意选题立意和表现手法两点。
  • 摘要:从2011年8月开始,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三贴近”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新闻战线弘扬“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活动载体。记者在“走转改”过程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发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对群众的人文关怀要对群众怀着真挚的感情、要把话语权交给群众,允许不同的意见表达、要注意语言着装、行为与所处的环境相吻合。深入基层、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访典型人物的真实想法做法,越来越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在采访过程中,要想获得真实生动的新闻素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真实反映人的诉求,真实传播人的精神,这样的新闻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 摘要:制片与心理学乍一看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干的分类,其实不然。他是有着外在和内在的联系,外在表现在衣食住行、气质性格;内在表现在感觉思维、想象需求等等。人的心情的好坏,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工作中去,所以,制片工作不像导演、演员和主持人直接反映一部电视作品或一场活动的成功与否,而是间接保障了这些能否成功与否。这就要求电视制片不但要从管理上做好每一个环节,而且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去分析剧组(栏目组)每个电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战成功》全国青年豫剧演员选拔赛的合作,体会到电视制片工作与人的心理现象、精神状况和行为准则是密不可分的,就如同军队的后勤保障,只有把后勤保障供给到位,才能使人员有高昂的斗志和战斗力。可见电视制片不单单是服务性接待,而是在电视节目运作策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 摘要:"读图时代"是随着多媒体传播时代的来临而与生俱来,作为传统传播形态之一的电视,尤其是擅长图像叙事的纪实节目和纪录片,如何既要顺应时势又不随波逐流,在有些"读图"泛滥的当前继续坚守大众传播的社会职责和艺术品位,成了电视工作者不可回避而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rn 本文正是以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著名的"创作三元素"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结合实际、由浅入深地再论述和再剖析,并强调"一部纪录片是否具有艺术品位,是决定其社会价值和主流认可的最主要因素".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纪录人,在创作开始之前还需在思想和认识上有着和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同样的准备,以求作品不失“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三个基本元素,在“读图时代”创作出既负责任又具影响力的艺术精品。
  • 摘要:2011年8月,全国新闻单位"走转改"活动一经部署,深藏在新闻工作者内心的职业自觉迅速迸发,大量符合新闻规律、回归新闻本源、叙事手法亲民、文风清新自然的新闻稿件呈现于各级各类媒体之上。rn 芜湖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自2007年实行频道制运营以来,不断创新发展,在“走转改”活动中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经验的总结。“走基层”是一种新闻价值的取向,是新闻工作者采访视角的下移。走基层、接地气、第一时间、平实自然地展现身边的人和事,毋庸置疑地成为地方台立足的坚实根基,地方台新闻节目也将必然沿着“重心在基层、观众在基层、生命在基层”的趋势不断发展下去。“转作风”,是记者身份的回归,是对待新闻严谨态度的必然要求。置身现场,用心报道,摒弃通过职业便利为己谋私的念头,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守望者”。“改文风”,是传统媒体的自救,是检验走基层、转作风深入与否的标尺。要学会用百姓的语言说百姓的故事,用朴实的话语激起百姓的共鸣,从内心中尊重观众,与他们平等对话互动。
  • 摘要:从2011年8月针对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开展至今,从中央到地方都感到了不小的震动。"走转改"让新闻工作者意识到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现有的工作还与老百姓的需求有很大差距,要求做新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下去"接地气",才能制作出符合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帮助理解社会事务和处理矛盾纠纷的有效新闻,鲜活新闻,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新闻。“走转改”是挖掘新闻富矿的金钥匙、是杜绝虚假新闻的切实保障、是增强新闻宣传实效的制胜法宝、是培养锻炼年轻记者编辑的有效途径。好的新闻素材必须要通过这样在基层,和普通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工作才能真切发现、深入挖掘出来。“走转改”切中时弊,要求新闻从事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基层捕捉新闻,仔细思考怎样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新闻、怎样把有价值的信息裁剪成新闻、怎样避免将失实信息变成虚假新闻。记者走基层能让视听功能最大化,新闻宣传的效果将大大加强。走基层接触平日生活存在巨大反差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让年轻记者提高了对生活的领悟,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年轻记者编辑们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也得到了升华和加强。
  • 摘要:传播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本文对电视节目创作的"三贴近"原则作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解读,进而阐释了在"新媒体"时代,"三贴近"创作原则的新追求:发挥公信优势,多方主动对接,全面立体开花,占据新媒体市场.
  • 摘要:在欧美已经成型并运行了上百年的社会政治体制中,新闻媒介是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并存并行的所谓"第四权力".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力既是"第四权力"的核心,也是构成其新闻传播理论的两大基石,一是新闻自由;二是新闻的社会责任,即社会守望者与社会公器,而后者是对前者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运用“公地悲剧”这一经济学理论,围绕英国媒介近年发生的这两件具有世界新闻史上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分析欧美国家的新闻传播领域,解释相关现象,探究深层原因,得出启示:体现社会公众知晓并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新闻传播领域本身就是社会的“公地”,媒介的公信力就是“公地”资源。社会公众通过新闻传播的媒介监督社会,社会公众也必须监督、约束和规范媒介行为,因为,媒介行为本身就是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公地。要学会善于利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和新闻的这种实质关系,有效传播人们的声音和立场,逐步改变世界舆论“西强我弱”的话语权态势。
  • 摘要:从2012年元旦起,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如期生效,以此带来全国电视节目的调整和转型.纵观各地卫视的2012变局,“双限令”成为媒体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为武汉电视的调整与转型带来新的启示:注重电视栏目结构调整转型,推动电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方向转型。呈现出从娱乐狂欢向“新闻立台”回归、从社教冷落向“生活服务”转变、从节目品质向“频道品牌”提升的特征。
  • 摘要:2009年,新浪网率先推出上限140个汉字的微博客(简称"微博"),很快便受到国人的关注和喜爱.继而,随着"微博"的完善与推广,借助于智能手机大普及的潮流,文、图、音频、视频的传播被得以高度集成,使这一传播方式迅速达到了受众度和到达度的传媒高端.海量的信息,通过亿万个体单元的电脑、DV、iPad、手机等电子载体得以高效的获取与传输,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掀起了一场新媒体传播的滔天海啸.自本文分析了媒体的崛起及其强烈影响,将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对比,一方面指出了自媒体自由开放、信息简短、互动平等等优点与信息琐碎零散、制作业余肤浅、事实真伪难判等不足。另一方面指出了传统媒体权威、集约、客观、专业、广泛、负责的优势,与限制较多、行动略缓、偶有失语等不足。面对自媒体的竞争与挑战,传统媒体与其博弈给出了保持优势、扬长避短,传播融合、自我完善,整合改造、用其资源的应对策略。最后展示了城市电视台利用自媒体资源的成功范例。
  • 摘要:调,和也.解,判也."调解"是指"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诉诸法律较平和的解决矛盾方式,自古为国人所喜.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这种方式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今又与发达的电视传媒接轨,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调解方式——电视调解.电视调解节目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将这一更重情的纠纷处理方式推而广之。电视调解节目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迎合观众“猎奇”心理,不考虑当事人感受,将其隐私公之于众、过分渲染矛盾等问题。rn 《调和》节目的发展有其沃土,依托生活频道的强大平台,有运作法治节目的经验,硬件、软件实力兼备。该节目深入基层,贴近百姓,案例来源多元化、“真实”是《调和》的信仰与追求《调和》对“人”的关注,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大众的倾诉和表达欲望这一基础层面上,它更多的是对人和人性的尊重。《调和》取材不唯奇,更加注重节目的真实性、贴近性。对健康向上风气的引领,于纷争中寻觅幸福。品牌推广渠道多元化。搭台调纠纷,荧屏和万家。《调和》立足本土,贴近百姓,成为普通人倾诉与沟通的平台。对“和”的守望与执着,对人性回归的不懈追求,使《调和》赢得认可,与众相通,而又与“众”不同。
  • 摘要:去年,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要求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一档法治资讯节目,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法治时间》栏目全体采编播人员探索出一条践行"走转改"活动的新模式,扎根省会综合警务服务站,随警采访,挖掘最鲜活的法治新闻素材.rn 记者坐上警车,跟随民警的步伐,接警处警,用摄像机记录每一个瞬间,记者也在这无数个瞬间内,体味着基层民警的辛苦,倾听着老百姓的心声。警务站民警每天都在于与各行各业的老百姓打交道,而记者也同时解除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老百姓,时刻倾听着来自基层真实的声音。在逐渐的实践过程中,全身心的扎根于警务站,亲自见证种种抓捕犯罪嫌疑人、处置突发事件、救助市民的现场后,记者们感同身受,写出的稿子字字透着真情实感,做出的节目透着自己的真诚、热情、震撼与感动。这样的新闻作品更能打动观众。一方面,记者在深入基层生活,与民警和百姓的交流中获得滋养,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能力素养。另一方面,节目也取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不断地向社会传达一种正能量。种种实践证明,扎根警务站进行采访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切实诠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型模式。
  • 摘要:我国城市电视台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四级"办台以来,历经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城市电视受到了中央台、省台卫视以及新媒体的竞争挤压,发展面临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城市电视台在新闻本土化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只有坚持走"三贴近""走转改"的城市电视新闻本土化之路,城市电视台才能在激烈的媒体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走新闻本土化之路要建立基层联系点,巩固宣传报道根据地、因地制宜,设置走基层栏目、走基层听民声,增强新闻选材贴近性、改变文风,实现报道形式的多样化、加强城市电视合作,使本地新闻走出去。实践证明,“走转改”确实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 摘要:"走转改"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落在实处、贵在取得实效."勇闯金三角"、"重走三千里川藏线"、"上班族午餐调查"、"饮水机全城除垢行动"、"我们养猪吧"等,一个个来自基层的亮点策划,在成都的各个阶层人群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城乡观众群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记者俯地而行,《热线188》整档节目充满人情味,散发人性光辉. 《热线188》栏目,依托重点打造的暗访调查特色版块——“五虎将出动”,涉及的都是民生类题材。新闻在基层,新闻来源于基层,基层不但有大量的新闻素材可以挖掘,同样也有大把的急难问题期待关注。好节目一定是跑出来的,在田间地头,在大街小巷,只有深入基层,才能获取第一手最鲜活的报道素材。落实“走转改”需要采编人员饱含民本情怀,想人民所想,急群众所急。
  • 摘要:空镜头亦称"景物镜头",是影视作品中的独特语言,在影视中发挥其无法替代的魅力.空镜头在电视中能够产生借物寓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即意境美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创作实例,分析意境美的实现要素:构图、色彩、光,以探求美学在电视方面的实践表达.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电视构图单幅画面的构图要和片子的总体风格一致、突出主体、合理利用视觉心里等一般规律。色彩是电视空镜头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有了色彩,画面可以负载更多的信息,可以用色彩渲染空镜头的意境美。光线是塑造形象的基本造型手段,它运用得合理,被摄体的形状、质感、明暗层次、色彩对比才有可能被呈现;光运用得出色,就能在镜头审美表达上进一步烘托和渲染气氛、营造各种不同风格的意境。
  • 摘要:进入新世纪,"新闻立台"逐渐成为全国众多地方电视台的一项发展战略,各家电视台都加大了新闻节目的投入,电视的竞争逐渐转变为电视新闻的较量.作为年资尚浅的城市新闻频道如何拓展生存空间、把握受众需求?新闻频道和民生新闻如何相互依存,并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民生气象?rn 本文结合广州新闻频道及《直播广州》栏目品牌建设的案例和新闻改革的探索经验,通过对广州新闻频道里的民生新气象的全方位剖析,探讨电视新闻改革如何接地气,如何实现新闻竞争与媒介竞争的双赢.《直播广州》刻意要打造的是一个有着温度的品牌频道,以及一个个有温度的品牌栏目。所谓温度,是指民生节目应在照顾受众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引导民众的思想,大力弘扬人文情怀。价值取向要求电视媒体通过自己的节目,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要弘扬主流价值,通过各种各样的行动,来帮扶弱势的群体,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 摘要: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依然面临困境.在重大新闻方面,城市台无法与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竞争,在本地新闻报道方面虽有优势,但本地监督类报道又往往受到局限,因而会在很多观众关心的选题上失语,结果新闻面越做越窄,民生新闻甚至沦为跑水新闻和车祸新闻的代言.rn 想要走出困局,首先要改变原先保守的观念.只要是观众想知道的,都可以成为新闻的选题方向,只要是观众喜欢的形式,都应该成为新闻报道应该尝试的形式.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活力和创新,而城市电视台要想增强活力,就应该在内容上不断优化,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内容的优化应该在三贴近的原则上,彻底改变观念。只有记者的观念改变了,才能呈现出富有内涵的新闻作品。具体来说,需要解决确定主体视角、突破主题先行的藩篱两个方面的问题。新闻的形式创新应该真正贴近观众的需求,要让新闻报道的形式更符合观众的需要和兴趣,从而实现更有效的传播。
  • 摘要:正能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纵观国内外成功的早间新闻节目,通常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和娱乐化倾向,强调快节奏和清新的节目风格.因此,保持早间新闻选题的积极性和节目编排的灵活性,适时、适当传递"正能量",则是早新闻"生存"的关键.而正能量的有效传播,则依赖于新闻节目中"真""善""美"的统一.本文分别从新闻中"真"的必要性、"善"的公益性和"美"的倾向性,阐述了在新闻中如何体现和弘扬"真""善""美".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善,是要有仁爱之心、利他之念、公益意识等,反映到新闻中就是要通过新闻本身,传递出善的公益价值,弘扬社会“正能量”。虽然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不同,但却同样肩负着传播信息与思想、表达情感与意愿的重任。毋庸置疑,用美学指导新闻写作,其美的语言和美的思想更容易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 摘要:随着手机媒体、互联网的强势发展,三网融合的步伐加快,今后,通过电话、电脑实时收看电视或点播电视节目将变得更加轻松,这就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电视媒体的传播生态,给电视媒体进行民意征集与互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观众不再是电视新闻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电视新闻的提供者、参与者.面对新形势,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要做到发挥地缘优势,打好"地方牌",一方面要坚持服务理念,关注民生,并通过新媒体技术制造公共话语,发起讨论,促使公共问题得到关注和解决.另一方面,要有别于网络和手机媒体信息的碎片化、海量化特点,做出有深度、有个性的专业化新闻.
  • 摘要: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媒体能够通过其播放的各种类型的节目对人们的道德倾向与社会判断产生持续的影响,从而实现国有新闻媒体"寓教于乐","引导主流社会价值观"等功能.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创造了同类节目的收视纪录,其产生的影响力使得浙江卫视"第一梦想频道"的频道定位和频道诉求成为可能,本文试图从理论的角度,结合"走转改"的具体内容,分析《中国好声音》在吸引受众、节目形式创新和内容创优等方面的尝试和做法,并对媒体的社会引导功能进行粗浅的探讨.该节目注目观众的需求,准确地把握住了观众的兴趣所在。各环节的设置和细节的安排都不乏创新创优的举措,每场节目的录制均设置12个机位,全方位记录选秀过程,节目当中设计了一些带有“故事性”的单元内容丰富。媒体在不断地寻找受众可能关注的热点,可能喜欢的表达方式,制造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同时,电视媒体也通过其大量的符号信息(包括听觉的和视觉的)和特有的叙事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受众的判断。《中国好声音》对“好声音”的肯定态度以及简单、善意、温暖的氛围对观看电视的广大受众同样能产生潜移默化且不可小视的影响。
  • 摘要:新闻工作者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才能采访到准确而新鲜的信息,写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走转改"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再次强调了"三贴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也可以说是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可看性的一次真正回归.rn 贵阳广播电视台派出了得力记者,组成采访组,开设了专栏专版,综合运用消息、特写、评论、现场连线、采访(记者)手记等形式,连续刊播记者来自基层最及时、最真实、最鲜活的报道,满怀激情地反映了自己家乡,特别是基层社会的新变化。这次新闻报道的主角,几乎都是普通百姓、普通市民、普通基层的工作者。通过“走转改”,使广大新闻工作者形成了大兴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和求真务实之风,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需要。“走转改”——“走”出了新闻人的好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怕艰苦深入基层一线,更加关注今天的社会、人生和百姓事。“走转改”——“转”变了新闻工作者很多不良做法,甚至是很坏的工作作风。“走转改”——“改”掉了新闻已有些时日的华而不实、冗长拖沓和浅表媚俗之风,转而有力地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
  • 摘要: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从内容到形式均较往年有了较大变化,使得今年的"两会"报道呈现出形式有创新、内容更务实、策划更精心的良好局面,特别是结合此前"走转改"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和资源,以记者走基层体验式的报道作为引子,巧妙地将国家政策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开口小出口大,宣传效果极佳.央视这种创新会议报道的模式和技巧十分值得地方台学习和借鉴.rn 本文结合央视两会“走转改”报道的成功案例来谈一谈电视新闻报道的“四化”,即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主题事件化,顾名思义就是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做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该是生动的故事。故事人物化就是让新闻故事的主人翁站出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为新闻的主题服务。人物细节化就是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多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用细节来加深受众对新闻的印象。
  •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鲜活是新闻的魅力.而我们的新闻中却不时浮现"假大空"影子,一串串从文件中来的毫无生机的数字,一段段不接地气天马行空的套话,一个个无血无肉的空洞形象,使原本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急切想了解的信息变得干涩隐晦,拒人于千里之外.眼下全国新闻媒体正在深入实践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成为杜绝新闻"假大空"的一剂良方.rn 走基层要求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这样才能真假自明。转作风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才能喜闻乐见。改文风要求“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这样才能言之切切。敢于说实话是新闻人的操守;善于说新话是新闻应有的时代特质;乐于说老百姓的话是赋予新闻生活气息。这样新闻报道就能架起上下之间、各不同群体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的共识,凝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 摘要: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我国家1997年才提及这一概念,但如今在国内仍然如同养在深闺.在受众特别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同样极其匮乏,以至于业界频频出现虚假新闻等"四大公害"职业操守问题.因此,在"三项教育"和"走转改"深入开展的今天,媒体从业人员具备媒介素养对于新闻信息健康传播和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尤为重要.rn 本文首先分析了媒体从业人员具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指出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媒体从业人员除需要具备受众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集中表奉公,正当竞争等。而职业精神则是传媒工作中的尽职和尽力精神,如新闻工作者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尽力履行职业使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媒体从业人员对传媒的功能、作用、社会责任,以及新闻规律、传播规律、传媒运行和发展规律,都有自觉的把握,科学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出新闻媒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摘要:广西玉林电视台于2010年5月推出"视线记者走乡村"节目,通过加大对农村基层的宣传力度,收到了有力的社会效应和良好的媒介传播效果,成为本台较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之一.《中国传媒科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视线记者走乡村"节目为全国新闻战线统一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渐进深入,树立了良好的实体标本.在这样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工作者深受教育和启迪,总结起来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强了大局意识、磨炼了意志,提高了业务技能、对于领导支持和部门行业真诚合作深有感触。在时代浪潮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作为记者,只有与时俱进,把目光记忆和脚步驻留在当下最时兴的新闻浪潮中,也就是作风与文风随时更新,思想意识与时俱进,业务技能整装待发,才能够称得上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成为21世纪新形势下,党和政府新闻宣传工作的中坚力量。如此才能使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时时紧切时代脉络,紧贴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电视新闻才能越办越精彩,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