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的基因组演化特征分析及其农艺性状的遗传体系解析与育种潜势预测
【6h】

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的基因组演化特征分析及其农艺性状的遗传体系解析与育种潜势预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第一章文献综述

1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研究方向

2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和分类

2.1世界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2.2大豆种质资源的主要组成

2.3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生态区域

2.4大豆种质资源的主要研究方向

3大豆种质资源生态分化和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3.1大豆种质资源地理和季节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3.2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4栽培大豆起源与进化特征的研究进展

5大豆种质资源中基因组变异的研究进展

6大豆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遗传体系的研究进展

7大豆数量性状QTL/基因定位和遗传体系的研究进展

7.1生育期研究进展

7.2株高、主茎节数、缠绕性、下胚轴研究进展

7.3产量和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8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2田间种植方法及表型测量方法

3表型分析方法

4基因型鉴定和SNPLDB的划分

5.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5.2群体的选择和分化

5.3群体重组率和连锁平衡的测定

5.4等位变异分布特征

6关联分析方法

7性状相关候选基因获得

第三章中国大豆种质群体进化的基因组特征

1种质群体基因组的演化特征

2种质群体的基因组分化特征

3种质群体的演化动力

4种质群体表型演化和基因组进化的关系

5讨论

5.1在共有的遗传基础之上,遗传多样性丧失和等位变异的新生

5.2基因组特征反映了重组在大豆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5.3突变与重组在表型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差异

6结论

第四章中国栽培大豆野生祖先群体的追究

1.中国大豆种质群体亚群各生态区的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2不同亚群的生态区间的亲缘关系

3讨论

3.1多区域共同选择促进大豆演化

3.2材料间亲缘关系表明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

3.3栽培大豆起源地的争论

4结论

第五章中国大豆种质群体形态性状变异及传递规律分析

1中国大豆种质群体形态性状变异分布

2中国大豆种质群体形态性状定位

3相关位点多样性评价

4中国大豆种质群体形态性状等位变异的系谱分析

5中国大豆种质群体形态性状候选基因

6讨论

6.1形态性状的分布特征与选择动力

6.2野生材料和栽培大豆间广泛的基因交流

6.3大豆性状的演化是多区域共同选择的结果

6.4地方品种生态区间的性状及遗传基础相似性和传播规律

7结论

第六章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生育期变异及遗传构成

1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生育期变异

2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生育期性状关联分析

3生育期QTL的等位变异分析

4.1野生材料特有等位变异

4.2育成品种生育期新生等位变异来源分析

4.3始花期等位变异直传分析

4.4地方品种新生等位变异分布统计

5始花期QTL等位变异分布举例

6讨论

6.1自然选择和人工定向选择对表型的影响

6.2人工选择表型差异是群体分化的动力

6.3特有等位变异传递规律和栽培大豆起源

6.4地方品种北方材料和野生材料分化系数更小问题的探讨

6.5系谱分析的可靠性

7结论

第七章中国大豆种质群体茎秆形态变异、关联定位及一因多效分析

1中国大豆种质群体茎秆生长性状的变异

2茎秆生长性状与生育期性状的相关关系

3中国大豆种质群体茎秆性状关联分析

4茎秆性状相关QTL的等位变异分析

5一因多效现象及其等位变异效应分析

6讨论

6.1茎秆生长性状的人工驯化

6.2人工选择表型与群体分化

6.3性状相关性与一因(位点)多效

7结论

第八章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籽粒性状变异及遗传构成解析

1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籽粒性状的变异

2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籽粒性状关联分析

3等位变异传递

4等位变异效应分析

5讨论

5.1人工进化的不同阶段选择重点发生了转移

5.2人工进化和遗传基础对生态区性状特征的影响

5.3表型选择是群体分化的动力

5.4等位变异数目和频率的变化是表型变异的基础

5.5特有等位变异在表型变异中的贡献

5.6研究结果对各生态区育种工作的启示

6结论

第九章中国大豆种质群体育种潜势预测

1始花期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2全生育日数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3主茎节数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4百粒重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5油脂含量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6蛋白含量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7生育期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8籽粒性状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9第Ⅲ生态区高油育种的亲本优化组配与育种潜势预测

10讨论

10.1单个性状的亲本组配

10.2多个性状的亲本组配

10.3亲本组配面临的问题

第十章全文讨论、结论和创新点

1全文讨论

1.1中国大豆种质群体蕴藏了丰富的大豆基因组演化的信息

1.2中国大豆种质群体中涵盖了栽培大豆起源、传播的历史信息

1.3合理的分析方法有利于栽培大豆起源问题的阐明

1.4人工选择下形态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

1.5人工选择促进新生等位变异保留

2结论

2.1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的基因组演化特征

2.2中国大豆种质群体亚群生态区间的起源关系

2.3中国大豆种质群体的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

2.4亲本优化组配和育种潜势预测

3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刘方东;

  •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学科 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盖钧镒;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