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荀子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阐释——以心为中心的考察
【6h】

荀子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阐释——以心为中心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选题由来与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一、“道德何以可能”问题释义

(一)康德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经典论述

(二)孔孟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

二、荀子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

(一)化性起伪:荀子解决“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途径

1.伪与礼义法正:荀子对道德的界定

2.圣人制礼作伪:道德的确立

3.“积思虑,习伪故”:制礼作伪的方法

(二)“化性起伪”说的困境

三、由心起伪:荀子破解“化性起伪”困境的途径

(一)荀子论心的特性

1.心的认知、思虑、主宰的特性

2.礼义法正具有可被认知的理

(二)发挥心的认知能力以掌握“伪”之理

1.心的“虚壹而静”与心之认知的可能性

2.以心之虚掌握礼义法正之理

(三)发挥心的主宰、思虑能力以化性起伪

1.心的“虚壹而静”与心的思虑、主宰

2.在行为生成之初以心之思虑抉择其理

3.以心之主宰执行其理

结语:荀子以心解决“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一)荀子以心解决“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理论贡献

(二)荀子以心解决“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荀子“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以心为中心的而展开的,荀子所倡导的性恶论使得善的实现,须通过“化性起伪”的工夫论才能得以可能,而“化性起伪”又须以“心”作为出发点以调和“性”与“礼义”之间相悖的关系。是以,以心为中心考察荀子“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理解、掌握荀子的道德哲学实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文章第一章是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阐释,在本文看来,“道德何以可能”问题主要包括对道德动机、道德标椎、成德之方几方面的追问。“道德何以可能”问题作为西方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中对此问题的经典论述可作为理解的理论参照。再辅之孔孟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方案——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人由己”成仁之方,孟子则主张即心言性,“扩充”、“尽心”的成德之道。  文章第二章是对荀子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基于第一章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释义,本文认为荀子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化性起伪”的工夫论来实现的,在本文看来,荀子之道德(善)是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从个人层面来理解,即后天人为之性——“伪”;二是从社会层面来理解,即“正理平治”然而由于荀子主张性恶论,使得“性”与“礼义”之间存在问题,即是第一个圣人的来源困境。  文章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的困境,提出以“心”作为化性起伪的核心所在,即“由心起伪”,由此来破解“化性起伪”的困境。本文认为荀子之心具有认知、思虑、主宰的特性,荀子所谓的“道德”具有可被认知之特性。故而,可以发挥心的能力以化性起伪。  文章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认为荀子以心解决“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方案能弥补孟子方案中将道德动机诉诸于情感而可能出现的“道德理想主义”的,荀子基于性恶,且其以心作为理性主体,以礼义作为外在保障的方案更具客观现实性。但是荀子之心只是一认知心,使得道德动力或许有些许不足。

著录项

  • 作者

    罗宇;

  •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 学科 哲学;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黄熹;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荀子,道德哲学,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