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色恐怖下的言论自由——20世纪20-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人权抗争
【6h】

白色恐怖下的言论自由——20世纪20-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人权抗争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留学欧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人权派,以争取言论自由为核心发起了“人权运动”。他们提倡“人权”“法治”“自由”和“民主政治”,主张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大量新鲜的事实来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揭露了当时中国的人权状况。他们要求保障人权,反对以国家、法律的名义来践踏人权,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言论自由。本文通过研究人权派言论自由思想的兴起、发展、理论核心以及言论自由和和平改良思想提出的社会环境,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并且从法律保障和现实路径两个方面,分析实现言论自由的方式以及和平改良失败的原因。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言论自由——人权派的理论核心。该部分首先回顾了人权派形成的社会背景是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国民政府的权力在实际上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甚至是由蒋介石本人直接操纵的。然后说明在一党专政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人权派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观点,并且指出当今中国需要的是在一步步自觉努力之下进行改革,而不是暴力革命,最后阐述了人权派将争取思想言论自由作为其理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绝对权利——言论自由的理论论证。人权派从批判国民党的自由、反对以“三民主义”来统一思想的“党化教育”和反对以“训政”名义实施的政治专制三方面论证了“言论自由是绝对权利”的主张;然后提出思想是不能统一的,也是不必统一的,得出言论自由是不应当受到任何压迫的;最后是对人权派的绝对权利的思想进行评析,提出该思想有功用主义的倾向,最终得出思想言论自由应当是有限度的。  第三部分,制定约法——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首先阐述了人权派对于保障言论自由的第一步是制定宪法以约束政府的权力和行为的主张,并且认为应当尽快实施宪政;然后总结了人权派对于“真正的法治”的理解,人权派认为宪法是作为保障思想言论自由的逻辑起点,除此之外,还需要法治作为保障思想言论自由最强有力的后盾,提出法治的关键在于限制政府的权力,最后分析了该观点只是保障执政者和独裁者的个人权利,并不能在根本上保障人民的思想言论自由等人权,所以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第四部分,和平改良——言论自由的现实路径。提出当时人权派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军阀混战、百姓生活贫穷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彻底打碎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寄希望于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内进行渐进式社会改革的和平改良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他们提出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和哈罗德·拉斯基等人的观点,通过开展平社活动,在《新月》杂志上发表文章等方式为路径实现和平改良的目标,最终得出在当时的中国,和平改良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在于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状况没有为和平改良创造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也没有意识到只有以暴力推翻专制政权才能获得彻底、真正的自由。  最后,本文通过对前面四个部分的论证和阐述,分析出人权派对“言论自由”理论认识的不全面,以及最终人权运动失败的原因,最后得出人权派的思想主张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他们提出的法治、民主、自由、保障人权等思想和主张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杜卓;

  •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 学科 法学;人权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丁宝同,孟庆涛;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人权派,言论自由,人权,和平改良;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