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的县际对口支援政策对贫困县减贫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
【6h】

中国的县际对口支援政策对贫困县减贫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要研究的是我国以“携手奔小康”行动为代表的县际对口支援政策对贫困县减贫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的“携手奔小康”县际对口支援政策酝酿于2015年,并在2016年正式启动,对口支援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省际结对转向县际结对,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390个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贫困县由东部267个发达县(区、市)直接结对帮扶。那么该行动取得的成效如何呢?本文将利用成熟的因果推断计量分析方法对此进行政策评估。  本文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为以下7个章节对此展开研究。  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初步提出研究问题,阐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并且说明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重点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对口支援的内涵的阐述,以及它们是怎样评估政策实施的绩效的,阐述对口支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走向,由此明确本文在此类研究中的位置及其边际贡献。  第三章较为详细地介绍县际对口支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并初步对进入“携手奔小康行动结对帮扶名单”上的贫困县和其他未进入名单的贫困县的各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值进行特征性描述,由此明确提出本文要研究的三个主要研究问题。“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行动对贫困县减贫及其经济增长带来了怎样的政策经济效应?该行动是通过什么渠道来产生经济影响的?其政策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  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释对口支援的重要意义,并且进一步探究对口支援影响贫困县经济绩效的理论机制,由此提出待验证的理论假说。  第五章构建以双重差分方法为主的实证模型来研究“携手奔小康”行动对贫困县减贫及其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根据实证模型需要构建所需变量,详细介绍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并且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  第六章是实证检验。先依次检验各理论假说,探究政策效应,并依次进行机制检验、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分析。本文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和不同民族的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并结合运用双重差分的灵活估计形式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启示和展望以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是:平均而言,该项政策的实施使受援组比非受援组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了约0.8%,GDP提高了约5.69%,人均GDP提高约4.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约2.54%,贫困县县内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约10.95%。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中间渠道是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加,该指标显著提高了6.73%,这表明该政策确实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来直接推动是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促进脱贫攻坚、经济增长和人民增收。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和是否是少数民族地区县之间的政策效应存在异质性,利用交互项模型和利用分样本回归的方法都支持该结论,在样本量较大时,分样本回归的结果更为可信。稳健性检验表明,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在显著性方面完全支持了以上结论,只在具体的系数估计值方面存在微小的差异。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在较为系统地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县际层面的对口支援政策进行评估,研究结论所提供的经验证据是对该领域研究的一项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从对口支援角度总结中国的减贫脱贫经验的一项有益的补充。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以往大多数基于案例文本或者基于单差法的研究,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从统计学角度以更加严谨的方法去探究政策实施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三是在变量构建方面,在县级贫困发生率数据在公开的统计资料中缺乏的情况下,独辟蹊径运用统计学方法估算了各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并且运用该方法得出的省级贫困发生估算值与官方公布的贫困发生率实际值有较好的拟合。这在现有文献中尚属首次。

著录项

  • 作者

    陈翥;

  •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学科 政治经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韩文龙;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县际对口支援政策,贫困县减贫,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