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治理的实践研究——以四川省H县为例
【6h】

“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治理的实践研究——以四川省H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2.1理论基础

1.2.2概念界定

1.3研究思路

1.4研究方法

(1)实地访谈

(2)问卷与案例分析法

1.5本文可能不足与创新

1.5.1可能不足

1.5.2可能创新

2文献综述

2.1乡村治理相关研究

2.1.1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2.1.2乡村治理的内涵

2.1.3乡村治理的现状

2.1.4乡村治理的目标

2.1.5乡村治理的路径

2.2“第一书记”驻村制相关研究

2.2.1“第一书记”驻村制的制度逻辑

2.2.2“第一书记”驻村制的实践研究

2.3文献评述

3 H 县“第一书记”制度的运行机制

3.1H县“第一书记”情况描述

3.2政治定位与基本职能

3.3选拔要求

3.4监督与管理

3.5多元主体考核

3.6激励与惩戒并重

4 H 县“第一书记”的驻村实践

4.1案例背景与选择原因

4.1.1案例村庄介绍

4.1.2选择原因

4.2政治嵌入—加强党的组织力建设

4.2.1乡村党组织组织力弱化原因

4.2.2乡村党建的根本——培育内生领导力

4.2.3建强党组织的基础——物质与制度建设

4.2.4提升党组织力的必要条件——培育乡风文明

4.2.5小结——政治嵌入促进经济、文化回归

4.3关系嵌入—整合资源助推脱贫攻坚

4.3.1贫困治理的“接点”

4.3.2政策宣传落地 贫困对象再甄别

4.3.3资源协调 产业扶贫

4.3.4小结——关系嵌入引发资源活性

4.4抓住突出矛盾——提升自治水平

4.4.1清理“低保”乱象——打造“阳光村务”

4.4.2 明晰职责清单 理顺“两委”关系

4.4.3重塑虚置的“村民代表大会”

4.4.4小结——缺乏村民参与的村民自治

4.5“第一书记”的行动范式

5 H 县“第一书记”驻村治理的实践困境

5.1融入困境

5.2目标差异困境

5.3形式主义与缺乏群众工作经验

5.4激励与考核困境

5.5合作困境

5.5.1亲密的“镇村关系”

5.5.2村庄内部的利益冲突

5.5.3帮扶力量间的冲突

5.6路径依赖困境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6.2政策建议

6.2.1帮扶体系再整合 搭建横向资源共享平台

6.2.2明晰权责破解合作困境 建立绩效追溯制度

6.2.3遵循乡村运转逻辑 打破融入困境

6.2.4转变工作观念 降低路径依赖

6.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农村特有的基层自治体系在制度和现实的双重限制下,发展活性不高,缺乏内生动力,难以胜任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要求。因此,2015年5月,中组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以承担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的治理工作。  “第一书记”作为国家政策执行主体,嵌入村庄参与乡村治理,带领村“两委”向国家目标前进;以“第一书记”为研究主体,能够串联乡村治理场域中“国家——自治组织——乡村社会”等不同主体,进而分析国家嵌入乡村治理的制度逻辑和基层运转实际。  本研究对四川省H县“第一书记”驻村实践进行了长期跟踪调研,探究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外生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实际成效、实践困境、并总结共性经验。研究发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切实助推了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并规范了基层自治,引导了乡风文明;但也发现了融入困境、路径依赖性、基层合作困境、自治能力表象增加、形式主义突出、乡村公共文化瓦解、村民主体地位弱化、产业发展中“能人获利”、治理目标差异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建议:一是对国家帮扶体系再整合,搭建横向资源共享平台,解决各帮扶力量合作困境;二是明确“第一书记”权责清单,建立绩效追溯机制,解决形式主义突出现象;三是落实政治激励,构建差异化考核体系,激发“第一书记”服务动力;四是“第一书记”需要遵循乡村运转逻辑,主动融入乡村,转变工作观念和方式,降低村“两委”对帮扶力量的依赖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