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制造”偶像:养成系偶像塑造中的粉丝实践与意义生产
【6h】

“制造”偶像:养成系偶像塑造中的粉丝实践与意义生产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综述

1.2.1 西方粉丝文化研究

1.2.2 国内粉丝文化研究

1.3 研究问题、对象与方法

1.3.1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1.5 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1.5.1 概念界定

1.5.2研究框架

2 走向造星前台的粉丝

2.1明星生产制度的变迁

2.1.1 西方明星制的起源

2.1.2 内地明星生产制度梳理

2.2粉丝不变的情感与消费

2.2.1 情感与认同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2.2.2粉丝依旧难抵文化工业的收编

2.3粉丝文化的新面相

2.3.1权力的转向:从追随到合谋

2.3.2 参与度的提升:从旁观到参与

2.3.3 关系模式的变化:从崇拜到亲密

3 话语抵抗:粉丝参与偶像塑造的策略

3.1偶像形象的盗猎创作

3.1.1 对于偶像形象的盗猎

3.1.2 对其他文化的挪用

3.2偶像生产中的话语权博弈

4 文本协商:粉丝参与偶像塑造的路径梳理

4.1 重塑:复制和重组既有媒介信息

4.1.1 重组

4.1.2 重塑

4.2 建构:多元化形象的解码与生产

4.2.1 制造商业价值

4.2.2 多元解码与生产

4.3 强化:偶像形象的推广与维护

4.3.1.挪用与加冕

4.2.3 宣传与推广

5 粉丝参与造星的意义与反思

5.1 意义:组织动员与粉丝公众

5.2 反思:数字劳动和群体性孤独

5.2.1粉丝层面:劳动被资本征用

5.2.2 偶像层面:自我被双重束缚

5.2.3 社会层面:对群体性孤独的反思

6 结语

6.1研究结论

6.2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选取了中国“养成系”偶像的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媒体为观察平台,主要运用了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并结合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法,来展现新媒介环境下粉丝文化发生的新变化,并且梳理出当代粉丝群体如何运用集体的力量“制造”偶像,这个过程存在怎样的问题,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状。  研究发现,在短短几十年,粉丝与偶像的关系由过去的崇拜转为一种家人般的“拟亲密关系”。这其中的权力也发生了转向,粉丝不再是追随者,而是通过网络聚集,取得对偶像制作的决策权,甚至可以与资本合谋,直接参与到偶像的生产,成为了偶像的经销商、赞助人和经纪人。粉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偶像商品的认购者,但也会通过话语抵抗来表示对公司决策的不满,并且在协商中完成了偶像形象的建构。虽然经纪公司仍然是偶像包装的主力,但宣传和维护系统的工作已被粉丝接过,主流媒体成为粉丝推广和公关的合作对象,粉丝不再把偶像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大明星,而是通过重塑和二次创作,建构理想的偶像形象。  但在为粉丝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民主演练唱赞歌的同时,也需要反思这种自由隐藏的问题。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粉丝的日常行为与活动侧面旁证了资本主义对粉丝劳动的征用,对弹性经济积累的剥削。而对偶像个人来说,无限放大的粉丝声音以及娱乐工业对明星的异化,使得偶像彻底失声,失去自我。  从社会层面看,粉丝文化的存在,是当今原子化社会的一个必然出口。理解粉丝文化,是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重要入口。对于粉丝文化的正确引导,应该结合当下青少年生长的社会背景,限制资本对粉丝经济的过度投机,正确引导粉丝,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