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90后”媒介话语分析与身份建构研究——以《中国青年报》(2007-2019)为例
【6h】

“90后”媒介话语分析与身份建构研究——以《中国青年报》(2007-2019)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1.2研究综述

1.2.1“90后”研究综述

1.2.2话语研究综述

1.3研究问题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意义

1.5.1理论意义

1.5.2实践意义

1.6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研究方法

1.6.2技术路线

2“90后”媒介身份建构

2.1样本

2.1.1历时语料库建立

2.1.2历时的主题词归类

2.2 “政治人”媒介身份建构

2.2.1城市与文化融合问题下的新生代农民工

2.2.2思想政治教育下的“90后”大学生

2.3 “经济人”媒介身份建构

2.3.1 “90后”创业者的“黄金时代”

2.3.2被工作压垮的“90后”员工

2.3.3消费话语争夺下的“新穷人”

2.4 “文化人”媒介身份建构

2.4.1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文化

2.4.2建构网络亚文化的“90后”青年

2.5小结

3 “90后”话语构成研究

3.1政治话语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1.1政策话语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1.2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2市场话语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2.1消费主体与分层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2.2媒体性质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3文化话语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3.1代际冲突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3.2网络亚文化对“90后”媒介身份建构的影响

3.4小结

4 研究启示、不足与未来展望

4.1“90后”身份建构对新闻生产的启示

4.1.1对媒体建构“90后”政治身份的建议

4.1.2对媒体建构“90后”经济身份的建议

4.1.3对媒体建构“90后”文化身份的建议

4.2研究不足

4.3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成长于数字网络时代的“90后”,一度以“非主流”“脑残”的另类形象进入大众视野。但随着年龄和现实的客观需要,“90后”逐渐登上历史的前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出声音、发挥作用,刷新了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而这一认知转变的过程,离不开媒介话语对“90后”群体的身份建构。  本研究首次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探究《中国青年报》(2007-2019)对“90后”的媒介话语建构,还原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通过对“90后”语料库中高频词、索引、搭配词和搭配网络的分析,发现:  首先,“90后”是一个基于想象且内部高度分化的群体概念,其肩负的社会文化涵义是在媒体的选择性建构中一次次沉淀、巩固形成的;其次,随着媒介话语表达的丰富,“90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场域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身份,且在历时维度中,“90后”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青年在媒介话语中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  为了看到“90后”身份建构的实质,本文进一步探究了社会语境与媒介话语的互动关系,发现媒介话语建构下的“90后”与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下的“90后”身份既存在一致性也发生了偏离。因此,本文的最后从主流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出发,对媒体如何更好地建构“90后”政治、经济和文化身份的新闻生产实践提出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陈晨;

  •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暨南大学;
  • 学科 新闻与传播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阳翼;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90后群体,媒介话语,话语分析,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