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推动职业进步到新闻抗战:1931-1936的左翼记者群体研究
【6h】

从推动职业进步到新闻抗战:1931-1936的左翼记者群体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一.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左翼新闻记者群体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七)创新点

二. 左翼记者群体的发轫

(一)《文艺新闻》:国民党文化统制政策的幸免者

(二)交融、同化:左翼文艺思潮和袁殊新闻理念的碰撞

(三)召集群体的初次实践:中国新闻学研究会

(四)左翼记者群体最初的目标:倡导新的新闻学以推动新闻业进步

三. 左翼记者群体在党派外的发展:记者座谈会和《记者座谈》

(一)记者座谈会的发起背景及发起缘由

(二)《记者座谈》在健全职业方面的努力

(三)由健全职业转向新闻抗战:左翼记者群体在国难面前的责任担当

(四)《记者座谈》之休刊

(五)记者座谈的转型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大势所趋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记者群体: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一)接过新研会的旗帜:建立无产阶级新闻业

(二)面目模糊:以组织为单位开展工作

(三)左记联的指南针:新闻为政治服务

(四)左记联解散再探讨

(五)“青记”的成立标志着左翼记者群体在历史十字路口做出最终抉择

五. 结语

(一)历史上三个左翼记者群体的关系概述

(二)左翼记者群体最初的理想:革新中国新闻业的面貌

(三)抗战语境下左翼记者群体的转型:将职业期待与抗战潮流紧密相融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风云际会的1930年代,中国新闻界诞生了一支新力量——左翼新闻记者群体。在新闻史的书写中,左翼新闻记者群体从不缺席,但他们只占篇幅的寥寥数语,以至于只见其骨架,不见其躯干,关于这一群体如何界定,他们为何走上左翼的道路,从事了什么活动,讨论了什么议题,为何解散等问题,目前学术界的回答重复度高、细节不详。本文以中国新闻学研究会、记者座谈会、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三个左翼新闻记者群体为研究对象,紧扣1931-1936之间左翼新闻记者群体的活动转型,试图厘清这一群体的历史面目,为抗战背景下自由知识分子思想转型提供新案例。全文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思路,以及划定了左翼新闻记者群体的范围,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研究了历史上第一个左翼新闻记者群体,以及他们的社团: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活动平台:《文艺新闻》,纵观这一群体的活动,可以看出最初的左翼新闻记者关心的议题在新闻学术方面,他们立志在新闻界做新的创造,推动中国新闻业进步。第三部分围绕记者座谈会的活动转型展开,起先,记者座谈会倡导建立新的新闻学、批判报刊的商业化、提倡记者自省和自我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国难之下的左翼新闻记者群体暂时搁置了推动职业进步的目标,而踏上了新闻抗战的道路,理解这一转型有助于厘清左翼新闻记者群体的真实历史面貌,另外,他们的活动还推动了民族抗战话语体系在新闻界取代“报纸独立”、“新闻至上”等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体系。第四部分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这一群体在成立初期与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有诸多理念上的重合,堪称从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手里接过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研究的旗帜,但随着战争的迫近和共产党文化路线的改变,他们接受了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转入地下工作,为对抗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争取党和广大爱国组织的联合做出了贡献。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左翼新闻记者群体的活动转型是由推动新闻职业进步到从事新闻抗战,通过分析转变的历史原因,展现这一群体更深层次的历史面貌,进一步诠释进步自由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理想和守望。

著录项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