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文化:符号呈现与话语互动
【6h】

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文化:符号呈现与话语互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边缘文化研究现状

1.3.2 国外边缘文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现状

1.3.4 国外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溯源贾樟柯与边缘文化

2.1 个人经历:社会触动的表达欲

2.2.1 曲折成长

2.1.2 精神追求

2.2 社会变迁:改革浪潮中的反思

2.3 秩序反抗:亚文化的承认政治

3.贾樟柯电影中边缘文化的呈现

3.1 视觉呈现:意义符号刻画边缘图景

3.1.1场景建构:生产意义的边缘空间

3.1.2色彩搭配:情绪契合的画面渲染

3.1.3角色描摹:孤独游离的共同命运

3.1.4风格选择:现实主义的镜头运作

3.2 听觉呈现:音乐音响捕捉边缘特色

3.2.1流行音乐与地方戏剧

3.2.2环境音响与媒介音响

3.2.3方言对白与采访人声

3.3 精神呈现:艺术延展解读边缘人生

3.3.1不被理解的精神领域

3.3.2压抑克制的情感表达

3.3.3归途难寻的乡土眷恋

4. 贾樟柯电影中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

4.1 主流文化的演变:宽松语境致需求多元

4.2 边缘呈现的趋向:去边缘化与本土回归

5.贾樟柯电影中边缘文化的呈现问题

5.1 边缘褪色:趋向主流的价值摇摆

5.2 转型无力:囿于情怀的现实偏离

6.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贾樟柯相关电影及获奖记录

附录2:访谈记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展开▼

摘要

以贾樟柯等人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从创作伊始就相对摒弃商业化的创作风格,选择关注时代变迁之于个体的排异反应,以及边缘文化和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由此形成了个人鲜明的风格,贾樟柯本人也被看作是边缘文化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影片中,晦暗破落的小城、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和身处其中的漂泊人群,共同绘就了中国边缘群体的的生活图景。  关注边缘、理解边缘,将边缘纳入主流的话语体系,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出以主流为核心的社会性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边缘群体和边缘文化的考察,能够为社会建构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参照系。  本文借助电影符号学原理,从视听呈现、精神分析等层面对贾樟柯影片中边缘文化的呈现要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影片内容及导演自身活动变化,进一步分析了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过程。  研究发现,由于贾樟柯自身社会角色的变化,及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不断的互动作用,使其影片中的边缘文化逐渐被消解,其2018年的作品《江湖儿女》更凸显了皈依的取向和转型的无力。  本文共有六章,分别从研究背景梳理、贾樟柯与边缘文化的渊源、影片中边缘文化的呈现、与主流的互动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解析。

著录项

  • 作者

    谢然;

  •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暨南大学;
  • 学科 广播电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晏青;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创作,边缘文化,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