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形象与议题的视觉化建构——基于《经济学人》封面图像的视觉修辞研究
【6h】

中国形象与议题的视觉化建构——基于《经济学人》封面图像的视觉修辞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声明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中国形象与议题的建构

1.2.2 视觉修辞:议题与观点的视觉化建构

1.2.3 中国形象与议题的视觉化建构

1.3 理论框架

1.4 研究思路、研究问题与样本选择

2 “图绘”中国:《经济学人》封面图像中的中国形象

2.1 图像数量统计与分析

2.2 图像类型分析

2.3 主题分析

3 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修辞机制

3.1 新闻人物图像的视觉修辞机制

3.1.1 新闻人物图像的概念表征与议题呈现

3.1.2 文字对图像含蓄意指的填充与锚定

3.1.3 人物神态与动作的互动意义

3.2 新闻事件图像的视觉修辞机制

3.2.1 新闻事件图像的叙事表征与概念表征

3.2.2 新闻事件图像的隐喻与转喻

3.2.3 凝缩画面的选择与视觉矢量的指向

4 政治漫画的视觉修辞机制

4.1 稳定认知联系的象征符号与漫画的表征结构

4.2 象征符号的含蓄意指与漫画的隐喻结构

4.3 视觉矢量的使用与语言修辞手法的再现

5 拼贴图的视觉修辞机制

5.1 现实元素的拼贴与篡改

5.2 聚合轴上的成分替换与组合轴上的意义接合

5.3 拼贴图的拼接之处与意义的断裂地带

6 “他者”中国:《经济学人》封面图像的修辞批评

7 结语

注 释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基于国家形象与议题在视觉化建构研究上的不足以及当前修辞学领域对于视觉修辞研究方法的呼唤,本文以创刊于1843年的英国著名刊物《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封面图像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学人》是如何以图像的方式进行议题呈现与观点的表达的。文章在对已有的视觉修辞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套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并以《经济学人》封面图像为样本,对其视觉修辞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框架上,文章以“实体与要素—在场与缺场—展面与刺点”为分析框架,三者分别指向了议题构建过程中符号元素及其直接意指的呈现、含蓄意指与神话的植入以及观点的表达环节,相应的操作方法分别为视觉语法分析、视觉话语分析以及视知觉形式动力分析。  依据视觉修辞机制的不同,《经济学人》封面图像可以分为新闻摄影图片、政治漫画以及拼贴图三类,其中新闻摄影图片包括新闻人物图像和新闻事件图像。新闻人物图像直接采用与议题相关的人物进行表征,利用标题文字对图像的意义进行锚定,最后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互动意义传递观点和感情基调。新闻事件图像可细分为叙事型新闻图像和隐喻型新闻图像,前者长于议题的表征,在观点的表达上往往通过选择具有冲突性的凝缩画面来实现;后者则采用带有隐喻的实体元素进行议题的呈现,并通过视觉矢量的指向突出图像的观点。政治漫画通过受众所熟知的象征符号进行议题表征,在观点的表达上则采用了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讽刺、幽默或戏谑的修辞效果。拼贴图通过对现实元素的拼接和篡改,利用符号的象征意义以及组合与聚合的关系进行议题的表征与观点的传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