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的话语生产与接受研究
【6h】

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的话语生产与接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访谈类节目的研究综述

1.2.2 话语意义生产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方法框架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

2 符号搭建:《十三邀》的特征呈现

2.1 访谈者个人符号的鲜明化

2.2 符号载体的隐喻化表达

2.3 场景与对象的多元化

2.4 慢速访谈引导大众的理性回归

3 显性话语:《十三邀》的电视文本分析

3.1 舞台表演:节目人物构成与角色扮演

3.1.1采访者:引导者与观察者

3.1.2 嘉宾:参与者与被审视者

3.1.3 其他被采访者:材料提供者与旁观者

3.2 节目叙事模式:纪录片式叙事模式

3.2.1 画面色调:访谈场景的氛围搭建

3.2.2 镜头语言:话语力量的传达

3.2.3 剪辑方式:话语序列的重构与意义建构

4 隐性话语:《十三邀》节目中观点的话语表达

4.1 文化主题路径: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野

4.1.1 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

4.1.2 意义的多元指向: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4.2 女性主题路径:现代语境中的“女”字书写

4.2.1 女性的社会角色

4.2.2 女性的价值性

4.2.3 女性的内在反叛性

4.3 技术主题路径:技术语境下的文化生态

5 话语接受:传播效果的差异及其产生路径

5.1 话语影响:基于观点差异的大众讨论

5.2 分野缘由:社会场域下的话语意义生成

5.2.1 文化场域和经济场域的相互渗透

5.2.2“符号暴力”的盛行与权力的转移

6 结语

6.1 话语表达: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的贴合

6.2 话语价值:隐性价值观念的深度思考

6.2.1 在多元指向中寻找发展的平衡点

6.2.2 技术与文化的融合相生

6.3 发展省思:消费社会语境下网络访谈节目的发展

6.3.1 内容上回归“人”本身

6.3.2 创建网络访谈节目的品牌资产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十三邀》是由腾讯与许知远创办的文化创意传播公司“单向空间”联合制作的网络访谈节目,通过许知远的个人“偏见”与嘉宾个人认知之间的碰撞,给大众带来多层次的观看体验与多维度的思考。本文主要以《十三邀》三季的全部内容,共39期节目作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法、文本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借助费尔克拉夫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对《十三邀》的显性话语文本、隐性话语生产、话语接受进行研究。其中,显性的话语文本从电视话语文本出发,主要分析表层的话语特征,以及表层话语如何建构话语权力;隐性的话语文本,主要从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层面出发,以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其他被采访者的对话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得出三条不同主题路径的价值观念差异;话语反映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又建构话语,话语接受主要分析受众基于节目的观点博弈呈现出的话题讨论,以及从社会层面分析呈现话语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十三邀》的节目叙事手法,从访谈场景的选择,不同符号的建构,到其巧妙的剪辑方式均成为话语建构的重要手段,实现了“文本”至“话语实践”维度上的跨越;《十三邀》通过不同话语的模式呈现出文化主题路径(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女性主题路径(女性社会角色、女性价值以及内在反叛性的呈现),以及技术主题路径(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三种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双方观点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场域和经济场域的相互渗透,“符号暴力”的盛行与权力的转移,由此造就了同一主题路径中的不同观点认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