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成本收益及其固碳能力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
【6h】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成本收益及其固碳能力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方法

1.3.3 情景方案的设定

1.4 数据来源及说明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文献回顾

2.1 森林碳汇研究现状

2.1.1 碳汇计量内容与方法

2.1.2 碳汇政策与碳汇市场

2.1.3 碳汇供给与碳汇经营决策

2.2 竹林碳汇研究现状

2.2.1 竹林碳储量分布

2.2.2 竹林固碳能力

2.3 森林经营相关研究

2.3.1 森林经营理论及经营决策模型

2.3.2 竹林经营分类及经营措施对产出的影响

2.4 研究评述

3 浙江省竹林资源与竹产业发展状况

3.1 浙江省竹林资源状况

3.1.1 浙江省竹林资源总体状况

3.1.2 浙江省毛竹经营状况

3.2 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状况

3.2.1 浙江省竹材(笋)产量不断提高

3.2.2 浙江省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3.2.3 竹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不断优化

4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成本收益状况及其固碳能力比较分析

4.1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经营周期成本收益差异

4.1.1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成林后年均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1.2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造林成本与成林前年均抚育成本比较分析

4.1.3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经营周期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2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年均固碳能力差异分析

4.2.1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经营周期年均固碳能力差异分析

4.2.2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经营周期累积固碳能力差异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毛竹林经营取向变化及其对区域水平毛竹林固碳能力的影响

5.1 情景方案设定

5.1.1 基准方案假定

5.1.2 其它情景方案

5.2 基准方案下毛竹经营取向结构及其固碳能力分析

5.2.1 基准方案下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成本收益状况

5.2.2 基准方案下浙江省毛竹林经营取向结构与固碳能力

5.3 不同情景方案下毛竹经营取向结构与固碳能力变化情况

5.3.1 碳价格变化对毛竹经营取向结构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

5.3.2 竹材价格变化对毛竹经营取向结构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

5.3.3 竹笋价格变化对毛竹经营取向结构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

5.3.4 用工成本变化对毛竹经营取向结构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

5.3.5 肥料价格变化对毛竹经营取向结构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

5.3.6 贴现率变化对毛竹经营取向结构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地块水平毛竹林投入产出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经营取向与立地条件下,毛竹林经营周期的成本收益状况及其相应固碳能力,通过构建纳入碳收益在内的竹林经营决策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情景方案下竹林经营利润现值、经营取向及区域水平毛竹林固碳能力的变化,揭示了毛竹林固碳能力的增长机理与表现形式。   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经营周期内利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两用林、适宜林地材用林和较适宜林地材用林,每公顷年均利润水平分别为0.28万元、0.24万元和0.19万元;   (2)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经营投入成本及其结构有明显差异,笋竹两用林、适宜林地材用林和较适宜林地材用林,每公顷年均投入成本分别为0.57万元、0.5万元和0.26万元;其中用工成本是竹林经营中最为主要的成本支出,分别占到59%、62%和81%;   (3)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固碳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笋竹两用林、适宜林地材用林和较适宜材用林,每公顷年均固碳能力分别为3.98tC、4.69tC和3.28tC;   (4)基准方案下,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年均利润水平与年均固碳量均存在较大差异,浙江省毛竹林年均固碳量为186.65万tc,其中两用林、适宜材用林、较适宜材用林与荒芜状态的毛竹林分别占53.1%、22.6%、15.7%和8.6%:   (5)用工成本变化对竹林经营取向选择影响最为显著,用工成本上升到一定幅度将导致竹林荒芜,从而毛竹林整体固碳能力将大幅下降;碳价格、竹材价格、肥料价格上涨对毛竹经营取向选择,进而对区域毛竹固碳能力提升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贴现率的提高将会导致区域毛竹固碳能力显著下降;竹笋价格对毛竹固碳能力影响有限。   研究认为:   (1)随着经济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如劳动力成本、竹材、竹笋与碳价格等),不同经营取向竹林经营效益将发生变化,进而对农户竹林经营取向选择以及竹林固碳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2)应尽快建立森林(竹林)固碳补偿机制,以应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对我国竹产业发展和竹林增汇目标实现带来的挑战;   (3)未来应加强竹林伐后碳转移与产品固碳相关研究,以便对竹林固碳能力做出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