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机械吸-呼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6h】

机械吸-呼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机械吸-呼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5 研究假设

6 技术路线

研究设计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工具

5 评价指标

6 资料收集方法

7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方法

8 质量控制

9 伦理原则

结果

1 研究对象情况

2 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 两组患者干预后各指标组内比较

4 两组患者干预后各指标组间比较

讨论

1 机械吸-呼技术可以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咳嗽峰流速

2 机械吸-呼技术可以减轻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的刺激与损伤

3 机械吸-呼技术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氧合情况

4 机械吸-呼技术有助于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炎性指标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局限性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吸-呼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应用效果,为寻求更好的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管理方法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并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48例患者为研宄对象,机械通气时间均多48小时。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宄对象分为观察组(机械吸-呼技术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并应用振动排痰仪排痰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机械吸-呼技术辅助排痰2次/d。观察两组患者连续治疗5天后氧合指数、咳嗽峰流速、血清降钙素原、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及两组患者每日首次治疗后的排痰量、治疗后首次吸痰到第二次吸痰的间隔时间的变化。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χ±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及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均为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治疗5d后,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显著升高,白细胞计数、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血清降钙素原及血清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机械吸-呼技术治疗组的咳嗽峰流速也显著升高(P<0.01或P<0.05),而常规护理组的咳嗽峰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机械吸-呼技术治疗组治疗后氧合指数、咳嗽峰流速、血清降钙素原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升高或下降的幅度均比常规护理组更大(P<0.01),机械吸-呼技术治疗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均比常规护理组低,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机械吸-呼技术治疗组平均每日首次治疗后的排痰量多于常规护理组(P<0.01);治疗后首次吸痰到第二次吸痰的间隔时间明显延长,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机械吸-呼技术能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咳嗽峰流速,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延长吸痰间隔时间,达到有效清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目的。  (2)机械吸-呼技术能够改善患者的氧合及炎性指标。  (3)将机械吸-呼技术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工气道管理方法,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