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部人减持中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以联创股份为例
【6h】

内部人减持中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以联创股份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贡献与创新

2.文献综述

2.1 减持动机及后果

2.1.1 减持动机

2.1.2 减持经济后果

2.2 减持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2.2.1 减持过程中的市场操纵手段

2.2.2 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关键及对策

2.3 文献述评

3.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内部人及内部人减持

3.1.2 股权质押

3.1.3 高送转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信号传递理论

4.制度背景与市场现状

4.1 减持法规修订历程及市场状况

4.1.1 减持法规演进历程

4.1.2 减持具体信息披露要求

4.1.3 减持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4.1.4 与减持相关的高送转规定

4.2 上市公司减持现状

4.2.1 A股上市公司减持现状

4.2.2 市场送股转股变化趋势及减持关联情况

5.案例背景

5.1 公司简介

5.1.1 主营业务

5.1.2 股东及高管情况

5.1.3 信息披露总体情况

5.2 内部人减持及相关信息披露

5.2.1 2016年减持情况

5.2.2 2018年减持情况

5.2.3 2019年减持情况

6.案例分析

6.1 减持动因分析

6.1.1 转型成效有待商榷

6.1.2 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

6.1.3 商誉减值隐患凸显

6.1.4 为补充质押保证金而套现

6.1.5 动因小结

6.2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分析

6.2.1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6.2.2 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7.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2.1 公司层面:提升信批质量,优化公司治理

7.2.2 中小投资者层面:注重甄别信息,避免跟风炒作

7.2.3 监管层面:加强约束力度,细化减持规定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股改后股份全流通时代的开启,股东获取收益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并购或关联交易等方式,而是已经可直接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份来进行快速套现。虽说减持行为无可厚非,股价高了自然产生套现需求,但减持过程中,由于内部人拥有信息优势,往往通过操纵信息披露等行为来扩大减持股份的价差收益。市场操纵等现象不仅干扰了市场秩序,造成短期市场剧烈波动,长期来看,在企业经营不佳的情况下内部人仍套现离场,进而加剧了绩效不佳、导致市场价值下滑,这打击了外部股民持股信心,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利益。  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山东联创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研究其减持过程中的一系列手段、方式,探究内部人减持动机及对中小股东的影响,从而为监管部门规范内部人减持提供具备可行性、实操性的建议,以将中小股东利益保护落实到位。  本文研究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总括本文主旨与内容,梳理案例背景与意义,阐述研究内容和框架,并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梳理了就减持的前因后果、减持中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并通过述评引出本文研究重点。第三章为对内部人交易、高送转、股权质押等概念进行界定,为后文案例分析做铺垫。第四章梳理了对我国近年来减持相关规定制定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上减持的历史情况和最新现状分析。第五章为案例背景,从公司转型及资本运作情况等角度作了介绍,回顾了公司三次具有分析意义的减持过程。第六章为案例分析,在分析了减持动因之后,从短期市场反应和长期业绩情况两个角度,对减持对股民利益损害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七章为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该公司的减持存在高频次、小金额的特点,频繁套现对市场造成了一定压力,而伴随着的诸多操纵手段为减持提供了较好的掩护。现有法规约束力度不够,使得内部人套现收益远远超出违规成本。公司经营情况不佳,而内部人减持不仅使得市场短线承压,长期看加剧了公司绩效下滑,最终传导到外部中小股东身上。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焦点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增加了针对上市公司非控股股东、高管减持行为的研究。近年来上市公司内部人高位套现时常发生,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者及监管部门的关注。但目前有关文献更多的是将视角集中于实控人这一群体,而本文则拓宽至包含董事、财务总监等非控股股东的利益相关者,这有助于深刻认识内部人减持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  其次,本文对案例的研究是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角度来研究内部人减持行为。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从“股东对公司的影响”角度进行研究,诸如掏空等现象,而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小股民利益受损的研究,通过短期市场反应研究和长期财务绩效分析来综合反映。  最后,本文选取的案例呈现出的减持特点更契合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不同于过去的清仓式减持案例,本案例中的减持方式并非仅是“利好——一次性出货”,而是细水长流式的减持,巨额减持的情况存在、但罕见,高频次的减持相对更多、较为隐蔽且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在减持约束力度加大的当前资本市场,为规避监管限制,更多的公司采取的是这种减持方式,因此,这一案例更具研究意义。  本文也存在些许不足。首先,由于本文获取的都是公开数据,缺少实地走访,在案例上的业务运作了解不够深入,分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未来,可继续跟进该公司的相关资本运作行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案例以及延伸领域。其次,本文提供的建议虽然结合了具体案例来分析,但在实操性方面仍有待提升,未来应密切关注政策法规调整及市场最新动向,细化建议与对策、提升可操作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