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视同工伤司法认定的实证研究(2013--2019)--以“48 小时条款”为对象
【6h】

视同工伤司法认定的实证研究(2013--2019)--以“48 小时条款”为对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0.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设计

0.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视同工伤的立法沿革和学术争议

1.1 视同工伤的立法规定

1.2 “48小时条款”的沿革

1.3 “48小时条款”的争议

2.“48小时条款”的司法适用考察

2.1视同工伤案件的概览

2.1.1案件的年份分布

2.1.2案件的地域分布

2.1.3原告身份特征

2.1.4死者性别特征

2.1.5死者所处行业特征

2.1.6死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2.1.7死者工作制度以及加班现象总结图六

2.2视同工伤案件争议焦点分析

2.2.1发病是否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

2.2.2死亡原因

2.2.3家属放弃治疗

2.2.4死亡时间(超48小时)

3.“48小时条款”立法和研究的再思考

3.1立法与实践的对比分析

3.2司法实践印证学界的部分担忧

3.2.1视同工伤认定标准模糊

3.2.2因果关系对认定视同工伤的影响

3.3司法实践反驳学界的部分担忧

3.3.1“48小时条款”的道德风险问题

3.3.2 “48小时条款”的时限合理性问题

3.4学术界尚未考量的司法实践问题

4.“48小时条款”的完善建议

4.1明确“过劳死”概念

4.2强调工伤因果关系认定

4.3细化立法相关认定标准

4.4完善执法层面规章制度

4.5构建科学赔偿运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48小时条款”作为视同工伤认定的重要依据,其在司法实践中具体适用起来却较为混乱。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就其中的第十五条第一款也就是“48小时条款”学界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在2010年国务院对《工伤保险条例》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却对“48小时条款”原样保留后,学界对于修改该条款的讨论更盛。学界对“48小时条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是否有缺陷,有哪些缺陷?第二,关于该条款的完善建议。对“48小时条款”的研究现阶段大都是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鲜少有人采用实证分析法。  《工伤保险条例》已实施多年,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裁判中就“48小时条款”是如何运用的呢?实践是印证了还是反驳了学界的担忧?实务界是否与学界的观点相契合?少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因此,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公示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引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的现存的所有视同工伤认定纠纷的判决书,发现司法实践并有与学界的理论重合的部分,亦有相背离的观点。由于条款本身存在界定不清的情况,法官在根据“48小时条款”做出裁判时,裁判的内容比较混乱,常常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所以,笔者认为该条款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但改进的方式并不能笼统的照搬学界的现有观点,也不能直接吸收国外的观点。对该条款的改进需要理论结合司法实践进行,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故此,笔者对比学界理论与司法实践,辅以外国相关法律带给我们的思考,提出自己切合实际的建议:对发病时间及发病地点做出详细的界定;加入因果关系的要素分析;对证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建立完善赔偿的机制。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有利于深化视同工伤“48小时条款”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上也可以对改进“48小时条款”作一个参考。本文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是本文问题的提出,视同工伤的司法裁判现状如何?同时交代了研究该问题的意义与目的。随后综述学界既有的对“48小时条款”的研究。接着,是研究设计,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笔者对视同工伤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对其沿革进行梳理,并总结学界对“48小时条款”的争议点。第三部分是笔者对引用“48小时条款”的视同工伤案件司法实践状况的分析。笔者对目前公布在裁判文书网上的239件视同工伤案件纠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这些案件的一些特征。并着重针对视同工伤案件的四个争议焦点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统计出来的239份判决书的数据进行立法与实践的对比分析,并对学界争议再思考。发现实践中部分学界争议得到印证,部分学界担忧没有必要,还有一部分争议尚未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第五部分是笔者结合理论和司法实践,针对现有“48小时条款”提出的自己的完善建议:明确“过劳死”概念;强调因果关系认定;细化立法相关认定标准;完善执法层面规章制度;构建科学赔偿运行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