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低渗透砂岩储层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姬源油田延长组长2、长6储层为例
【6h】

低渗透砂岩储层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姬源油田延长组长2、长6储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测钻井信息、岩心、生产特征和试油试采等5大资料为基础,将常规物性测试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铸体薄片等与图像分析、常规压汞、恒速压汞相结合,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的研究,以及包括孔喉类型、大小、分布、分选等特征在内的孔喉网络系统定性、定量评价;利用油水相渗实验、核磁共振的T2谱分布形态等,开展微观渗流特性的定量化研究,分析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挖潜潜力。以储层物性下限为约束,开展储层定量评价,并结合油藏特征,进行符合实际生产动态的储层品质划分。最终利用微观模型驱替的实验结果,宏观、微观综合预测剩余油,着重分析了孔隙结构影响剩余油的程度,总结出剩余油分布规律。取得的认识如下:  (1)姬塬油田长2、长6层构造稳定单一,发育多个规模大小不等、坡度不足1~2°的宽缓鼻状隆起构造,复杂的成岩作用和丰富的成岩现象,显著影响着孔隙演化方向;二者均已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其中长6层部分砂岩处于中成岩B期的早期。  (2)低(特低)渗透储层复杂的微观孔喉网络主要是由喉道发育不均(包括喉道大小、分布及分选性等)所引起的。喉道对渗透性的影响越强,水的富集程度越高:孔隙对渗透率贡献率越大,油水分异程度越低,含油饱和度越高,富油面积越大。孔喉共控区面积所占比例可表征油水混储能力。  (3)恒速压汞表征的孔隙结构中,那些<0.1 μm的细小喉道或是渗透性差的喉道会被选择性“遗漏”。储层物性越好,恒速压汞实验测试时被遗漏的孔喉部分越多,计算出的采收率也比实际要低,而高压注入汞对小孔喉的识别率较高。因此必须恒速压汞与高压压汞相结合才能有效表征低(特低)渗储层的孔喉网络。  (4)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造成低(特低)渗储层油水干扰程度强、两相共渗区窄、油相相对渗透率和驱油效率较低、可动流体赋存含量少的主要原因。渗透率相同或接近的岩样,水驱渗流特性及驱油效率也可能不同。  (5)低(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强,即使储集空间大小相似,孔喉内可动流体含量不一定相同。整体而言,储层物性越好,粒间孔数量越多和面孔率越大,孔喉分选越均匀,剩余可动流体越多,剩余挖潜潜力也越大,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好储层内。  (6)在储层物性下限已被约束的基础上,分析出控制低(特低)渗储层优劣的各个影响因素中,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成岩相类型≤渗流特征<孔隙结构等。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按照各影响因素所占权重计算出储层综合得分后进行储层定量分类(6类),从而建立起沉积相带、成岩作用、成岩相、储渗能力和储层类型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岩石含油性及油井实际初试产量特征,将各类储层划分为4大类:产能最高的优质储层、含油性及油井产能中等~好的中等储层、含油性差及油井产能低的差储层、无生产能力的非有效储层。  (7)剩余油宏观分布受沉积相、岩石韵律性、夹层遮挡、窜流通道类型等地质因素及开发因素的影响,剩余油储量丰度的高值区仍集中在叠置砂体发育、油层厚度大的优质储层部位,孤立式对接式的单砂体内、物性差异较大的砂体连通处剩余油饱和度高;窜流通道较为发育的部位一般具有较高的驱油效率,其上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  (8)复杂的微观孔喉特征是剩余油赋存的主要内因。对于孔喉发育程度高、连通性和分选性好的岩石来说,虽然表现为低残余油、高驱替特征,但因为其原始储集空间基础系数大,因此剩余油丰度高,剩余挖潜潜力大。对于非均质程度高的砂体而言,如果储层物性好,但由于孔喉间差异大,油气排出受阻,高渗带上部地层均未被水驱波及到,剩余油富集程度高;而储集空间少、物性差、孔喉均质低的砂体,剩余挖潜潜力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