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
【6h】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概况与趋势

1.2.1 国外创造学发展研究概况

1.2.2 国内创造学发展研究概况

1.2.3 创造学发展趋势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结构、主要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结构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研究剑新点

第2章 中外创造学发展历史回顾

2.1 国外创造学发展概况

2.1.1 国外创造学发展概述

2.1.2 国外创造学发展整体分析

2.2 国内创造学发展概况

2.2.1 中国创造学发展与成果分析

2.2.2 中国创造学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

第3章 中外创造学理论比较分析

3.1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分析

3.1.1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

3.1.2 国内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内容

3.2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分析

3.2.1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

3.2.2 国内创造学理论研究主要方法

3.3 中外创造学研究主要理论基础与学派分析

3.3.1 国外创造学研究主要理论基础与学派

3.3.2 国内创造学研究理论特包与学派

3.4 中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差异与启示

3.4.1 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差异分析

3.4.2 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对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启示

第4章 中外发明创造比较分析——以中日发明创造为例

4.1 中日发明创造与专利制度关系比较

4.1.1 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关系

4.1.2 日本专利制度对发明创造影响

4.1.3 中国专利制度对发明创造影响

4.1.4 中日发明创造与专利制度关系评价

4.2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及主要技术指标比较

4.2.1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整体分析

4.2.2 中日发明创造成果量化分析

4.2.3 中日发明创造主要技术领域分布比较

4.2.4 中日企业发明创造比较分析

4.3 中日发明创造差异与启示

4.3.1 中日发明创造差异分析

4.3.2 日本发明创造对中国发明创造启示

第5章 中外创造教育比较分析——以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为例

5.1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现状

5.1.1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概况

5.1.2 美国著名高技开设创造学课程分析

5.1.3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特征分析

5.1.4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显著社会实效分析

5.2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现状

5.2.1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概况

5.2.2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案例及其成果分析

5.2.3 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特征分析

5.2.4 中国商校创造学课程设置主要问题分析

5.3 中美高校创造学谍程设置差异与启示

5.3.1 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发置差异分析

5.3.2 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对中国高校启示

第6章 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传播比较分析——以两岸创造学组织活动为例

6.1 中国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现状

6.1.1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概况

6.1.2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主要活动分析

6.1.3 台湾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特征分析

6.2 中国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现状

6.2.1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幼概况

6.2.2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开展创造力主要活动分析

6.2.3 大陆创造学民间组织创造力活动特征分析

6.3 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问组织开展创造学传播活动差异与启示

6.3.1 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创造学传播活动差异分析

6.3.2 台湾创造学民问组织创造学传播活动对大陆创造学组织活动启示

第7章 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

7.1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困境

7.1.1 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困境内外视角分析

7.1.2 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困境特定视角分析

7.2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理论基础框架及实践方法

7.2.1 原旨进程——从生生到创造不息

7.2.2 真有价值——从求放心到悟创造之道

7.2.3 中国创造学与创造教育

7.3 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人格转化观

7.3.1 "内圣外王"人格历史流变及其创之本真

7.3.2 觉悟"内圣外王"创造人格理论依据

7.3.3 觉悟"内圣外王"创造人格路径选择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历史、现状与未来为逻辑线索逐步展开论述。首先,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的相关重要内容。其次,以案例为视角探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创造教育及创造学传播等现实概况。最后,对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思路。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看,广义的“创造”具有自然生成性。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创造的思想便伴随着创造的行为孕育而生。人类创造思想与方法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不同民族迥异的创造思想与方法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场景中,便呈现出其本有的同存共生性。在这个拥有不同创造思想与方法的世界共同体中,各民族创造思想与方法可以交流、取长补短,以达为我所用。因此,通过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以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学发展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根据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与研究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按照历史、现状与未来的逻辑思路对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进行了探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回顾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历程与现况。现代创造学于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于美国。1950年吉尔福特(Guilford)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发表振奋人心的创造力演说,进一步推动了创造力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之后,创造学理论与创造技法便,广泛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从国外创造学发展现况看,发达国家与地区重视创造力的理念已明鲜地融入政府相关政策制度中,高等院校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的必要场所,民间组织在普及、提升创造力过程中发挥了熏要作用,创意文化成为创造力开发、研究与普及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创造教育在20世纪30、40年代被提出,但没有形成主流。在中国台湾省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创造学研究,而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创造学研究。总体看,晚起的中国创造学,在理论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上已建立了许多创造、创新实验基地。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创造学团体合作交流。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
   2.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理论相关主要内容。国外创造学理论主要集中在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以创造技法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创造力培养和开发为重点的创造教育研究,尤以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发达国家最为显著。总体看,中国创造学在借鉴国外创造学理论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同时,也形成了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色彩,如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创造学理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学理论、中两结合的现代创造学理论、行为创造学理论等。然而,相比国外创造学理论,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仍有许多空白之处。
   3.以中日发明创造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发明创造相关内容。日本很注重发明创造,也很注重专利制度的建设。正是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形成了有利的互动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发明创造一直处于世界前位水平,尤其是发明专利更显优势。与日本相比,中国发明创造较显弱势,特别是发明专利更显不足。通过对中曰发明创造及相关情况比较,发现中日发明创造认知观与实践观之差异,为寻求今后中国创造学发展提供有益之借鉴。
   4.以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为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造教育现况。美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及其所形成的创造力开发、培育体系,与美国社会创造、创新实践有着紧密联系,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创造学观念与方法普遍存在于美国各类学校中,且美国大多高校开设了创造学课程。中国高校创造学课程设置相对美国高校而言,还显得相当薄弱。在中国高校中只有100多所开设创造学课程,且中国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创造、创新实践脱节甚大。通过考察中美高校创造学课程的相关情况,以透视中外创造教育之差距,为我国创造学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5.以两岸创造学组织开展创造力活动为例,比较分析了中国海峡两岸创造学传播现况。自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台湾省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对创造学思想传播、创造力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台湾地区创造学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尤其自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发表“创造力白皮书”,更显台湾地区对创造学传播、创造力开发的重视。80年代初,创造学思想引入内地。自此,中国发明创造协会、创造学会、创意产业协会及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各类创造学相关组织也相继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创造学与国际创造学接轨。通过海峡两岸创造学民间组织活动等情况比较,进一步探索中国创造学积极有效的发展空间。
   6.分析了中国创造学学科地位的困境因素,提出了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思路。与国外发达国家创造学理论相比,中国创造学理论有其不完善之处,这是制约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有教育、家庭、社会等外在深层次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视角提出了相应思路:即从生生到创造不息、从求放心到创造之道的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框架及实践方法。同时提出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内圣外王”人格转化观。要之,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以中西思维互补为手段的综合创造、创新观的体现。
   总之,本文只从局部考察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的相关情况,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疑。但从国内外创造学发展不同侧面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多视角直击讨论对象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国内外创造学发展较为重要的领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别人长处,寻找自己短处,以达对中国创造学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