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迂回与进入:苏州明清私家园林中路径对体验密度的影响
【6h】

迂回与进入:苏州明清私家园林中路径对体验密度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现有园林研究成果概述

1.2.1以文献考据为主的研究成果

1.2.2以空间意匠分析为主的研究成果

1.2.3以图解分析为主的研究成果

1.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研究对象

1.3.2基于视觉的空间分析

1.3.3基于叙事认知的空间分析

1.3.4本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1.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写作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所体现的空间意识概述

2.1西方视野中的“空间”——二元对立思维影响下的透视空间

2.1.1直觉空间及其身体图式

2.1.2理性抽象的透视空间

2.1.3运动的空间观

2.2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漫游式思维影响下的叙事空间

2.2.1从直觉空间到神话空间

2.2.2漫游式思维——直觉空间意识的延伸

2.2.3叙事性的园林空间——主体“人”的身体体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路径建立人的心理空间与园林物理空间的关系

3.1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3.1.1物理空间

3.1.2心理空间(psycho-space)

3.2体验及相关概念

3.2.1运动与行走

3.2.2视觉

3.2.3体验

3.2.4体验与感知

3.2.5体验密度

3.3路径

3.3.1已有的对路径的定义

3.3.2路径与交通空间

3.3.3路径与视觉序列

3.3.4园林中的路径

3.4路径在园林物理空间与人的心理空间之间的作用

3.4.1解读有关路径的造园规律

3.4.2路径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路径影响“体验密度”的叙事分析与量化

4.1中西方绘画及园林叙事比较

4.1.1西方式叙事——画面的逼真

4.1.2中国式叙事——意境的逼真

4.1.3中西“如画”

4.2园林中的两种体验模式

4.2.1“画中”模式

4.2.2“画外”模式

4.3表征“体验密度”的几个量值

4.3.1路径的密度

4.3.2路径的环绕度

4.3.3路径的连接密度

4.3.4路径的景观频率

本章小结

第五章苏州古典园林的叙事分析及最化

5.1艺圃

5.1.1艺圃的历史沿革

5.1.2艺圃的叙事分析

5.1.3基于叙事的量化分析

5.2留园

5.2.1留园的历史沿革

5.2.2留园的叙事分析

5.2.3基于叙事的量化分析

5.3网师园

5.3.1网师园的历史沿革

5.3.2网师园的叙事分析

5.3.3基于叙事的量化分析

5.4园林路径与认知结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 谢

展开▼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所体现的叙事性空间有别于西方长期以来透视主导的空间意识。这意味着西方经典的建筑理论只能从一个侧面解释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诸多现象的一部分。这种对认知背景的梳理对后文采取认知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解读园林提供了基础。   认知叙事学是传统叙事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人们用认知叙事的方法认知空间的时强调的是:人在随时间的推进逐步了解建成环境的过程中,会将脑中获得的片段信息连接而建构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结构。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遵循西方透视空间主导下的从整体到局部、从重点到从属的设计方法,甚至都不是在相对集中地时间里一次设计完成的。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而成的松散结构与人认知空间的方式表现了很强的一致,也就是对园林的体验与当初园主在漫步中设计园林的一处处场景两者之间的一致。   “心理空间”这个源自电影叙事学的概念可以被用来指代认知过程中人在脑中建构的园林,并以认知地图来图解体验密度,形成与园林本体的物理空间中路径所体现出的一些表征量的对照关系。   本文的实例分析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苏州明清私家园林——艺圃、留园、网师园。它们在路径的复杂程度上呈现递进的关系。由园记和园林绘画获得一些古人的认知地图作为认知现存园林的参照,避免用类似于游客的心态去面对现存的园林。对实例的叙事分析及量化最终可以得到一组影响体验密度的有关路径的量值,作为一个初始阶段的尝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