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大样本量的不同类型过早搏动中医证候学初步研究
【6h】

基于大样本量的不同类型过早搏动中医证候学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一般资料

2 中医证型总体分布

3中医证候要素总体分布

4 中医病位要素分布规律

5 两种类型早搏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分布规律

6 过早搏动的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7 因子分析

理论探讨

1 不同类型过早搏动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2 过早搏动的辨证研究现状

3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必要性

4 本研究情况

结 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对过早搏动的理论认识及发展的初步探索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过早搏动数量大于500次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和临床数据采集,然后按起源部位分为室性过早搏动与室上性过早搏动两种类型,进而运用频数、回归、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两种类型过早搏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索及比较两种类型早搏的证候特征及分类。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8年1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中医研究院三家医院,心血管科门诊或住院患者中临床资料完整,同时符合入组标准的过早搏动患者共1439例进行调研。其中室性过早搏动792例,室上性过早搏动647例。入组患者均完成“中医证候调查表”的信息填写,包括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的收集。并排除以下疾病患者⑴有精神障碍者;⑵妊娠、哺乳期妇女,或有妊娠准备者;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⑷恶性肿瘤;⑸心功能Ⅲ-Ⅳ级;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然后将调查数据录入Epidata3.1数据库,数据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  结果:1.室性及室上性过早搏动中医辨证分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位均为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心神不宁证。其中室性过早搏动痰火扰心证多于室上性早搏,心血不足证则少于室上性早搏,心脉瘀阻证较为少见。  2.室性过早搏动病性要素中,按频数大小依次排列为气虚、阴虚、血瘀、郁热、痰浊、血虚、气滞;室上性过早搏动按频数大小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郁热、痰浊、气滞、血虚。  3.室性过早搏动病位要素中,按频数大小依次为:心、肾、肝、脾。室上性过早搏动病位要素中,按频数大小依次为心、肝、肾、脾。两种类型过早搏动均与胆、胃等脏腑有一定联系。  4.室性及室上性过早搏动常见四诊信息出现频数最高的前6位均是: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苔白、脉沉。室性过早搏动其余依次为神疲、失眠、多梦、少气懒言、头晕、口干、纳呆、脘痞、健忘、急躁易怒、胸痛、舌暗红、大便不调、腹胀。室上性过早搏动其余依次为:失眠、多梦、神疲、头晕、少气懒言、健忘、脘痞、大便不调、纳呆、口干、腰膝酸软、舌暗红、胸痛、腹胀。  5.室性及室上性不同证型与各危险因素之间Logistic回归关系,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毒性心肌炎、功能性早搏与室性及室上性过早搏动各证型具有相关性。  6.通过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得出室性过早搏动中医证候17个,结合相关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合并为7个证型;室上性过早搏动中医证候18个证型,最终合并为7个证型。  结论:1.室性及室上性过早搏动的中医证候分布均以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心神不宁证较为常见,痰火扰心证、心血不足证、心血瘀阻证较为少见。  2.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脏腑关系密切。  3.病理性质为虚实两端,主要为气虚、阴虚、血虚、气滞、血瘀、郁热、痰浊。  4.临床常见四诊信息为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苔白、脉沉。`  5.室性及室上性过早搏动在临床证候、病位、病性、常见四诊信息、危险因素、证型分布中存在差异,对临床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