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对肝硬化腹水大鼠的干预作用和利尿活性成分的研究
【6h】

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对肝硬化腹水大鼠的干预作用和利尿活性成分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1.建立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为其谱效关系提供依据;  2.研究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利尿作用,并通过灌胃给药观察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肝硬化腹水大鼠的干预作用;  3.通过研究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血中移行成分,确定利尿作用的活性成分。  方法:  1.指纹图谱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5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26 nm;柱温为25℃。  2.利尿作用研究:选用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氢氯噻嗪对照组、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分组后连续灌胃5天,末次给药后,收集24 h尿液,测定其尿量;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肝硬化腹水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10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除空白组大鼠外,其余动物给予35%苯巴比妥溶液作为饮用水,1周后恢复正常饮水,并给予40%CC14-植物油背部皮下注射造模。第2周始每周皮下注射40%CC14-植物油溶液3次,每次剂量为0.2mL/100g,首剂加倍。从第十四周起,每周周末从造模动物中随机处死2只大鼠,将大鼠肝脏制成切片,做HE染色,直到观察大鼠肝脏肝硬化的形成;同时再随机抓取2只抽腹水,如有腹水抽出,即确定肝硬化腹水模型复制成功。于末次给药后,进行腹腔积液的测定,采血用于测定AST、ALT、ALB肝功能指标、血清K+浓度、血浆Ald水平等的测定。  3.利尿活性成分的研究: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经灌胃给药,剂量为120mg/kg,1d/次,连续灌胃五天,于第四天灌胃给药后收集24h的尿液,于第五天灌胃给药60min后腹主动脉取血。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技术建立经大鼠口服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后含药血清样品中成分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空白血清、含药血清成分异同以及空白尿液、含药尿液成分异同,确定大鼠口服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后的血中移行成分。  结果:  1.建立了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标定了10个共有峰,10批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85以上。  2.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高、中剂量组的尿量比空白组增多(P<0.01)。  3.肝硬化腹水造模组的肝脏肉眼见大鼠肝脏明显肿大,表面凹凸不平,可见大小结节,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假小叶的形成。  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腹水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高、中剂量腹水量减少(P<0.01)。  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的ALT、AST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ALT和AST均降低(P<0.05)。  6.与空白对照组比,阳性组血清K+含量降低(P<0.05);各磨盘草给药组血清K+含量与空白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7.与空白组比,高剂量组、阳性组血浆中Ald降低(P<0.05);其他组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8.十个产地中的血清入血移行成分差异小,其入血成分初步判定来源于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或是其次级代谢产物。  结论:  1.所建的指纹图谱方法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为后续谱效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具有利尿作用。  3.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各组大鼠腹腔积液量明显减少,该药具有消腹水作用。  4.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能降低ALT和AST的水平,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5.磨盘草乙酸乙酯部位对肝硬化腹水大鼠电解质紊乱具有较好的纠正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