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行为研究
【6h】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行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1.4 文章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2章 行为金融理论基础

2.1 沉没成本谬误理论

2.2 前景理论

2.2.1 个人风险决策过程

2.2.2 价值函数

2.2.3 决策权重函数

2.2.4 累积前景理论

第3章 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行为实证研究

3.1 变量说明

3.2 特质波动率之谜

3.2.1 价格极差对于“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影响

3.2.2 特质偏度对于“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影响

3.3 “最大效应”

3.3.1 “最大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3.3.2 稳健性检验

3.3.3 横截面回归

3.4 博彩偏好的实证研究

3.4.1 彩票型股票识别指标的选取

3.4.2 个股归属分析及各类股票的收益表现

3.4.3 博彩偏好的影响因素

第4章 结论与研究局限性

4.1 本文的研究结论

4.2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年来行为金融已经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非理性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中的博彩偏好应用于股票市场投资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目前相对较少。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以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博彩偏好为研究主线,探讨了股票市场上与博彩行为相关的金融异象以及成因。
  首先本文采用了投资组合分析方法和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方法检验了“特质波动率之谜”和“最大效应”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存在性及其成因。实证结果表明,价格极差和特质偏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特质波动率之谜”,价格极差和换手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历史最大日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的负向关系,即“最大效应”。特质波动率、特质偏度不能解释“最大效应”,反而最大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特质波动率之谜”。“特质波动率之谜”和“最大效应”这两种金融异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票投资者的博彩偏好,即投资者对于彩票型回报的股票的过度追逐导致了其收益为负。
  其次本文在研究“特质波动率之谜”和“最大效应”两种金融异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识别彩票型股票的指标,即用低价、高历史最大日收益率、高特质波动率来辨识彩票型股票,将A股市场的股票分为彩票型股票、非彩票型股票和其他股票,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博彩行为。实证发现,彩票型股票的收益显著低于非彩票型股票和其他股票,且投资者情绪和宏观经济环境均会影响投资者的博彩偏好。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人们的博彩行为更加明显;当宏观经济不景气,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缺乏信心时,投资者对于彩票型股票的需求上升。
  总体来说,本文通过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来探索股票投资者的博彩偏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投资者理性认清自己的行为,纠正或减少自己的非理性行为,完善自身的投资策略,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