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资BOT项目融资模式的风险研究
【6h】

内资BOT项目融资模式的风险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言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我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大量需求

1.1.2 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理论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理论方法

1.3.3 技术路线

二、国内外BOT项目融资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2.1 国外BOT项目融资发展及现状分析

2.1.1 BOT项目融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2.1.2 BOT项目融资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2.1.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BOT模式应用的区别

2.2 国内BOT项目融资发展及现状分析

2.2.1国内BOT项目融资发展现状

2.2.2 国内BOT项目融资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内资BOT项目融资及风险概述

3.1内资BOT项目融资

3.1.1 内资BOT项目融资定义及主要过程

3.1.2 外资BOT项目融资在我国发展的问题

3.1.3 内资BOT项目融资模式在我国发展的优势

3.2 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概述

3.2.1 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3.2.2 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

3.2.3 风险管理过程

四、基于霍尔三维模型的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的风险识别

4.1 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霍尔三维模型

4.2 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识别方法的比选

4.2.1 风险识别方法的比较

4.2.2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4.3 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的识别过程

4.4 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的风险因素的归纳和总结

五、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的风险评价

5.1 风险因素评价方法的比选

5.1.1 风险因素评价方法的比较

5.1.2 风险因素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风险量化的计算过程

5.3 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因素的确定

六、风险的处置以及对策分析

6.1 风险的处置

6.1.1 风险处置的方法

6.1.2 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处置

6.2 内资BOT项目融资对策分析

6.2.1 政治风险应对

6.2.2 经济风险应对

6.2.3 信用风险应对

6.2.4 完工风险应对

6.2.5 管理风险应对

6.2.6 不可抗力风险应对

6.3 风险的预警

七、结论、评价以及建议

7.1 论文结论

7.2 评价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基础建设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支出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一般的融资模式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适时适当的引入新的融资模式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之下,BOT项目融资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相关投资者的重视。而内资BOT项目融资与传统的外资BOT项目融资模式相比较拥有较多的优势。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民间资本的逐渐开放,完全由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的以BOT项目融资模式开发的项目也日渐增多。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内资BOT项目融资的风险进行研究,系统进行了内资BOT项目融资过程中的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并进行相应处置,为内资BOT项目融资的各方参与者提供一定参考。  第一章绪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依据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思路。一是对内资BOT项目融资的应用进行总体认识;二是识别内资BOT项目融资的风险因素;三是对内资BOT项目融资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关键的风险因素并排序;四是对风险因素做出相应的风险处置建议。  第二章详细的介绍了国内外BOT项目融资模式的发展及现状,对比BOT项目融资模式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BOT项目融资模式发展的部分问题。  第三章对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进行介绍,阐述了风险、BOT项目融资和内资BOT项目融资的部分定义。着重介绍了与外资BOT项目融资模式相比,内资BOT项目融资在我国发展的优势。  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系统的介绍了内资BOT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重点确定风险识别和风险识别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最后得出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识别的总体思路。  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重点,详细的介绍了风险量化评价的相关方法并选择层次分析法对内资BOT项目融资的风险识别中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确定权重排序并选择出最关键的部分风险因素。  第六章结合前文的结果与结论,对内资BOT项目融资风险的处置给出了相关建议,并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阐述了BP神经网络模型的概念并运用到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中。  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以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看法进行阐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