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注药方式及速率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麻醉平面的影响
【6h】

不同注药方式及速率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麻醉平面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主要实验材料

2 主要实验仪器

3 研究对象

4 盲法

5 研究方法

6 观察指标与记录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临床资料

2 麻醉阻滞平面的比较

3 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比较

4 最大运动阻滞分级、VAS分数和血管活性辅助药物使用情况,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研究意义

2 注药速度对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扩散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 对本次实验结果的探讨

4.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可能的进一步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汉英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扩散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比较手工推注和微量注射泵注射两种注射方式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麻醉平面的影响;同时比较两种注射方式分别在不同注药速率对麻醉平面的影响。 方法:120例行择期肛周手术的患者按注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手工推注组,n=60)和B组(微量注射泵组,n=60),两组再根据将局麻药物推注到蛛网膜下腔所用时间的不同各分为三个亚组,即6秒组(A1组,B1组)、15秒组(A2组,B2组)、100秒组(A3组,B3组),各亚组均为20例。患者取右侧卧位,于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顺利流出后,手工推注组和微量注射泵组分别以手工和微量注射泵两种注药方式以不同的注射药物时间(6s、15s、100s)将2ml0.5%等比重盐酸布比卡因溶液(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ml和0.9%氯化钠注射液1ml的混合溶液)注射到蛛网膜下腔。从注药开始患者维持右侧卧位2min后迅速转为截石位,术中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无创血压及指端脉氧饱和度监测,如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改变则在必要时给于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的最高麻醉(痛温觉)平面以及达到最麻醉平面的时间,分别记录入室的生命体征,注药后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的麻醉平面和生命体征,最大运动阻滞分级,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等等。  结果:A3组最高麻醉平面(T6.2±1.37)比A1组(T7.8±1.28)和A2组(T7.7±1.45)更高(P<0.05)。B3组最高麻醉平面(T6.5±1.36)比B1组(T8.3±1.22)和B2组(T7.9±1.05)更高(P<0.05)。B3组感觉阻滞时间(361±70.76)min比B1组(284±75.41)min更长(P<0.05)。B1组的运动阻滞时间(228±78.56) min和感觉阻滞时间(284±75.41) min均比A1组运动阻滞时间(290±88.83) min和感觉阻滞时间(351±102.45) min更短(P<0.05),但两者的最高麻醉平面、达最高麻醉平面时间、心率、血压均无差异(P>0.05)。  结论:0.5%等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时极慢的注射速度其麻醉平面高于较快的注射速度,感觉阻滞时间更长;微量注射泵和手工推注两种注药方式对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的扩散并无影响;同时两种注药方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无差异;但当注药速度非常快时,微量注射泵的使用可以使运动和感觉阻滞时间缩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