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超前镇痛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疗效观察
【6h】

电针超前镇痛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穴位选择及针刺方法

3 硬膜外阻滞法

4 观察指标

5 主要药品及试剂

6 主要仪器

7 主要试剂配制

8.应激因子检测方法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产妇一般资料统计与比较

2 镇痛疗效比较

3 硬膜外阻滞药物用量比较

4 应激激素释放比较

5 产程各期时间比较

6 缩宫素使用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7 分娩方式及满意度比较

8 新生儿状态比较

9 脐血血气结果比较

讨论

1 电针对疼痛疗效及硬膜外药物用量的影响

2 电针对产妇疼痛激素释放的影响

3 电针镇痛治疗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4 电针的不良反应及对新生儿状态的影响

5 不知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针刺对分娩镇痛及母婴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

附表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潜伏期电针镇痛对整个产程的镇痛疗效、安全性及对硬膜外阻滞镇痛药物用量的影响,为临床分娩镇痛提供参考。  方法:在我院产科住院顺产初产妇104例以就诊顺序分为三组:A组(电刺+硬膜外阻滞)n1=37;B组(假电针+硬膜外阻滞)n2=36;C组(单纯硬膜外阻滞)n3=31。A组产妇于宫口开至1cm时采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合谷、三阴交穴开始针刺镇痛直至活跃期开始(宫口3cm时);B组产妇于宫口开至1 cm时采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假针刺激合谷、三阴交穴直至活跃期开始(宫口3cm时);C组不进行针刺镇痛操作,三组产妇均于宫口3 cm时开始硬膜外阻滞操作,然后采用产妇自控硬膜外给药镇痛模式。镇痛药物配置:100ml溶液含0.5μg/ml舒芬太尼和1 mg/ml罗哌卡因。记录针刺即刻(T0)、针刺后1h(T1)、针刺后2h(T2)、硬膜外阻滞即刻(T3)、硬膜外阻滞后1h(T4)、硬膜外阻滞后2h(T5)、宫口开全时(T6)视觉模拟评分(VAS),于T1、T2、T3、T4抽取产妇静脉血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β-内啡肽(β-EP)浓度,脐血行血气分析,记录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用量、缩宫素使时间、各产程时间、分娩结局、不良反应、新生儿状态等。  结果:(1)比较三组产妇T0 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间VAS评分比较:A组T1-T6各时间点与B组、C组相比VAS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VAS比较:A组T1-T6各时间点VAS显著低于T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C两组T4-T6 VAS较T0明显降低,有统计有意义(P<0.05);(4)出血情况比较:B和C组产时及产后24h出血量多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5)产程、药物用量情况比较:活跃期、第三产程时间A组均比B组和C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C组镇痛泵有效按压和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用量均较A组产妇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ACTH、COR浓度比较:三组产妇T2、T3、T6外周血ACTH、COR浓度较T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产程进展ACTH、COR浓度逐渐增加,但A组T2、T3、T6较B、C两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7)β-EP浓度比较:A组产妇T1-T3、T6血液β-内啡肽(β-EP)浓度均高于B、C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推移浓度增加。  结论:潜伏期针刺分娩镇痛可有效减轻产妇分娩疼痛,并可抑制产妇应激反应、缩短产程,加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疗效,使其药物用量及产时产后出血量减少等,产妇满意度更高,对胎儿、新生儿无不良影响,作为一种非药物分娩镇痛技术优势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