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农村集体经济机制分析和实践模式研究
【6h】

新农村集体经济机制分析和实践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界定与基础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可能创新

第二章 新农村集体经济理论沿革和实践总结

第一节 新农村集体经济理论沿革

第二节 中外集体经济实践总结

第三章 新农村集体经济机制分析

第一节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动力机制分析

第二节 基于产权重组理论的约束机制分析

第三节 基于分工合作理论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四节 基于风险收益理论的传导机制分析

第四章 新农村集体经济典型实践模式研究

第一节 安徽新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第二节 湖南草尾“土地信托”模式

第三节 江苏射阳“土地联种”模式

第四节 新疆沙湾“土地互换”模式

第五章 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促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现代农业不断朝着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方向发展,传统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土地细碎化、家庭分散经营成为当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改革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多地农民在实践中广泛探索,转变土地流转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形态。这种新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连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合作,通过优化组合土地等多种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所以,研究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机制和实践模式,对于发掘集体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引领农村贫困人口共同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在中外集体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研究基础上,界定了新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基于我国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的分析,分别采用规模经济理论、产权理论、分工理论和风险收益理论论述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并根据土地流转方式的不同总结归纳当前我国发展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模式。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相关促进我国新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中外集体经济理论演化论述过程中,主要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关于农村集体合作的思想,以及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理论对合作理论的拓展和深化;梳理建国以来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关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为当前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然后从实践角度,分析了前苏联、以色列等国外发展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的实践经验,以及建国以来我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经验,并总结了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在新农村集体经济机制分析中,分别采用规模经济理论、产权重组理论、分工合作理论和风险收益理论来分析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土地确权赋能是发展新集体经济的前提和基础,规模化经营是经济主体间合作经营的主要动力,经济主体间的多层合作和专业化分工是集体经济内在运行机制,而经营风险的降低和收益的提高将推动新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新农村集体经济典型实践模式分析中,分析了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土地信托模式、土地联种模式和土地互换模式四种实践模式的管理方式、发展成效和潜在问题。这些实践模式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均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可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区。  总结本文,新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的创新,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新农村集体经济典型实践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可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参考。

著录项

  • 作者

    赵靖;

  •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
  • 学科 区域经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朱道才;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新农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