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
【6h】

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淮河流域灾害概况及其成因

第一节 淮河流域灾害概况

第二节 淮河流域灾害成因

第三节 历代淮河治理概述

第三章 安徽治淮兴起

第一节 1949年、1950年水灾

第二节 安徽地方治淮

第三节 中央统一治淮

第四章 治淮运动化

第一节 治淮利益分歧

第二节 治淮运动具体措施

第五章 安徽治淮效果

第一节 安徽治淮成效

第二节 安徽治淮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对淮河全面系统的治理。作为长期深受淮河水患影响的安徽,亦是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治淮当中去。本文拟就1950年代安徽治淮为研究对象,结合报纸文献和地方档案,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建国初安徽治淮的兴起、经过及其效果。  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因素,淮河流域在南宋黄河夺淮后长期饱受水旱灾害之苦。明清和民国统治者相继采取了一些治淮措施,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相反,淮河流域灾害却呈愈演愈烈之势。1949、1950年,淮河流域连续两年发生了水灾,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9年水灾之后,皖北行署即开始发动治淮,而1950年的特大水灾则更是催生了中央的治淮决策。至此,安徽治淮便由地方自发治淮转为由中央统一带领下的治淮。治淮工作全面开始后,国家采取以工代赈,在治理淮河的同时救济灾民,得到民众的积极支持。但随着灾情的远去,治淮与救灾的分歧、治淮与农耕、副业生产的矛盾和工资少等问题逐渐凸显,民众对治淮的态度便随之由积极转为消极,这严重影响治淮工程的顺利进行。而毫无疑问,治淮是不容耽搁的。在此种情况下,当局决定通过发动政治动员来调动民众的治淮积极性。随后,从中央高层到地方基层政府,都积极投入到治淮政治动员工作中去。首先,通过诉苦、时事宣传等爱国主义教育,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在此基础上,进而发起抗美援朝运动、立功竞赛运动和增产节约运动,来激发民众的干劲,提高劳动效率。至此,淮河治理便走上运动化的道路,治淮工程即由单纯的水利工程上升为政治任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众纷纷积极参与,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人愿意被扣上政治态度有问题的帽子。因此,治淮运动化成功地解决了民工动员困难的问题。但作为一把双刃剑,治淮运动化,在调动民众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和促进工程顺利建成的同时,也造成了片面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和人员安全的问题。

著录项

  • 作者

    魏雪琼;

  •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
  • 学科 专门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周宁;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政治任务,淮河流域,灾害治理;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