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营凹陷新生代扭张构造特征及控藏作用
【6h】

东营凹陷新生代扭张构造特征及控藏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扭张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现状

1.2.2 扭张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现状

1.2.3 扭张构造控藏作用研究现状

1.2.4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主要断裂特征

2.2.1 陈南断裂带

2.2.2 滨南断层

2.2.3 石村断裂带

2.2.4 高青-平南断裂带

2.2.5 博兴断层

2.3 构造演化特征

2.3.1 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

2.3.2 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

2.4 东营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2.4.1 石油地质条件

2.4.2 油气分布特征

第3章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

3.1 典型扭张构造带解剖

3.1.1 高青帚状扭张构造

3.1.2 王家岗雁列式扭张构造

3.1.3 金家雁列式扭张构造

3.1.4 郝现侧接式扭张构造

3.2 扭张构造样式

3.2.1 断层组合样式

3.2.2 地层变形样式

3.2.3 扭张构造带的复合样式

3.3 扭张构造判识标准及类型划分

3.3.1 扭张构造的平面表征方法

3.3.2 扭张构造类型划分

3.4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带分布规律

3.4.1 扭张构造带类型的平面分布

3.4.2 新生代早期扭张构造分布特征

3.4.3 新生代中期扭张构造分布特征

3.4.4 新生代晚期扭张构造分布特征

第4章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

4.1 扭张构造活动性研究方法

4.1.1 扭张构造活动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2 走滑比率的提出

4.1.3 扭张构造断层活动性评价体系

4.2 东营凹陷不同类型扭张构造带的活动性特征

4.2.1 雁列式扭张构造断层活动性特征

4.2.2 帚状扭张构造断层活动性特征

4.2.3 侧接式扭张构造断层活动性特征

4.3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4.3.1 基于体拉平技术的扭张构造三维演化方法

4.3.2 雁列式扭张构造演化特征

4.3.3 帚状扭张构造演化特征

4.3.4 侧接扭张构造演化特征

第5章 扭张构造成因机制研究

5.1 扭张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5.1.1 雁列式扭张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5.1.2 帚状扭张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5.1.3 帚状构造形成条件的模拟实验

5.1.4 侧接式扭张构造物理模拟

5.2 扭张构造数值模拟研究

5.2.1 帚状扭张构造数值模拟

5.2.2 雁列扭张构造数值模拟

5.2.3 侧接扭张构造数值模拟

5.3 扭张构造成因模式

5.3.1 雁列式边扭边张模式

5.3.2 帚状先张后扭模式

5.3.3 侧接型先扭后张模式

第6章 扭张构造控藏作用研究

6.1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6.1.1 帚状扭张构造对沉积控制的分段性

6.1.2 雁列扭张构造对沉积控制的多样性

6.1.3 侧接扭张构造对沉积控制的特殊性

6.1.4 扭张构造控砂模式

6.2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6.2.1 扭张构造对圈闭类型的控制

6.2.2 扭张构造对圈闭有效性的控制作用

6.3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3.1 帚状扭张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3.2 雁列扭张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3.3 东营凹陷扭张构造控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张伟忠;

  •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授予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査明;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