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北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1949-1956)
【6h】

东北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1949-1956)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答辩决议书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思想

2.1.1 马克思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主要理论

2.1.2 恩格斯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主要理论

2.2 列宁斯大林的农业合作社思想

2.2.1 列宁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2.2 斯大林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主要理论

第3章 东北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3.1 党领导下的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

3.1.1 关于开展土改工作的指示

3.1.2“夹生饭”现象的发生

3.1.3《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出台

3.1.4 新区土改运动的完成

3.2 土地改革后的东北农村

3.2.1 农村社会政治生态的焕然一新

3.2.2 农村经济状况的好转

3.2.3 农村社会文化习俗的变化

第4章 农业互助组时期

4.1 互助组的产生与发展

4.1.1 临时互助组

4.1.2 季节互助组

4.1.3 常年互助组

4.2 互助组的经营管理及巩固措施

4.2.1 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农村互助合作的主流方向

4.2.2 农副业挂钩

4.2.3 推行劳作记工制

4.3 党为巩固互助组采取的措施

4.3.1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

4.3.2 培养互助合作骨干

4.3.3 树立典型人物

第5章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5.1 逐级试办

5.1.1 农民改组“互助组”建“自发社”

5.1.2 县级试办

5.1.3 区级试办

5.2 分批发展

5.2.1 第一批发展

5.2.2 第二批发展

5.3 合作社的整顿与巩固

5.3.1 合作社出现的问题

5.3.2 整顿和巩固的措施

5.3.3 合作化的突然加快

5.3.4 初级合作化的高潮

第6章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6.1对高级社的早期探索

6.1.1 高级社的兴起

6.1.2 高级社的组织管理

6.2 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

6.2.1 高潮前的准备

6.2.2 全面高潮的到来

6.2.3 高级社发展过快的问题及整顿措施

第7章 东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价

7.1 东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用

7.1.1 解放与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7.1.2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7.1.3 推动了全国合作化运动的进行

7.2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东北特色

7.2.1 在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行进

7.2.2 强调对基层骨干的培养

7.2.3 合作化类型多样

7.2.4 重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与推广

7.3 东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局限性

7.3.1 过于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化的程度

7.3.2 部分高级社步伐较快,存在一定急躁冒进情绪

7.3.3 部分合作社组织管理混乱

7.3.4 违背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

第8章 东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8.1 东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经验

8.1.1 坚持尊重农民本身意愿的原则

8.1.2 坚持逐步发展、稳步提高的原则

8.1.3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合作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8.2 东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启示

8.2.1 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党的农村政策

8.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8.2.3 加强与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8.2.4 坚定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方向

8.2.5 土地公有制是农业发展的根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崇沛婷;

  •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 授予单位 吉林大学;
  • 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广义;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