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担保机构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与测度研究
【6h】

担保机构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与测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担保行业的发展与作用研究

1.2.2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与测度的研究

1.2.3基于担保行业视角信用风险的研究

1.2.4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 2 章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与测度理论分析

2.1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及成因

2.2 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机制

2.3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理论分析

2.3.1 单一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

2.3.2 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

2.4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分析

2.4.1 专家评分法

2.4.2 KMV 模型

2.4.3 Credit Metrics 模型

2.4.4 Credit Risk+模型

2.4.5模型适用性比较分析

2.5 Logistic 模型

2.5.1 模型构建

2.5.2 因子分析

2.5.3 Logistic 模型的优点

2.5.4 担保机构信用风险识别与测度的适用性

2.6 本章小结

第 3 章 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与风险现状分析

3.1 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历程分析

3.1.1 起步试点阶段

3.1.2 快速发展阶段

3.1.3 危机与转型阶段

3.2 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3.3 融资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类型和特点

3.3.1 担保机构风险分类

3.3.2 担保机构风险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与测度案例分析

4.1 样本来源与选取

4.1.1 担保公司情况简介

4.1.2 样本选取

4.2.1 指标的选取依据与原则

4.2.2 信用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4.3 信用风险因素的识别

4.3.1 显著性检验

4.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4.3.3 因子分析法

4.4 模型检验与预测

4.4.1 显著性检验

4.4.2 参数估计检验

4.4.3 模型预测

4.5 模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 5 章 担保行业防范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建议

5.1 担保机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的建议

5.1.1 完善内部风险防控制度

5.1.2 加强反担保措施进行风险转移

5.1.3 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风控制度

5.2 中小企业降低信用风险的建议

5.2.1 做强企业培养诚信意识

5.2.2 完善内部治理

5.2.3 健全信用管理机制

5.3 外部体制配套机制建设方面

5.3.1 加快信用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建设

5.3.2 完善担保体系层次

5.3.3 完善银担再担保风险共担机制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 录

展开▼

摘要

中小企业作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率以及提高社会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劣势以及信誉较低,导致其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充足的资金,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基于此,融资担保机构应运而生,作为第三方担保人为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级别,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担保机构发展起步较晚,并且盲目追求效益,在识别、测度与防范信用风险方面经验不足,使得担保机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大量担保机构频频倒闭,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的识别与测度,不断提升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担保行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Logistic信用风险测度模型,依据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体系,基于担保机构实务操作的视角,构建担保机构信用风险识别的指标体系。选取地区有代表性的担保公司2012年-2018年128例样本数据,运用spss软件以及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研究表明:一方面,通过对原始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最终提取5个公因子,其中代表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以及非财务因素的四个因子wald统计量较为显著,且均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成负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将担保机构信用风险测度的违约风险点设定为0.3,即当通过回归模型得出的违约概率大于0.3时,我们将认为此企业为违约企业,反之则为正常企业;此时该模型预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整体错误率为为15.62%,第一类错误,即将违约企业判定为非违约企业,出现的概率仅为9.38%,第二类错误,即将非违约企业判定为违约企业,出现的概率为17.71%,模型对违约企业的预测错误率较低。  根据模型结果,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完善内部治理,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做大做强企业,培养信用意识降低自身的信用风险;担保机构需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反担保措施进行风险转移以及构建大数据平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防范;政府要完善担保体系的层次,促进银行、担保机构以及再担保各司其职,发挥真实的担保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