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6h】

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个人信息研究综述

1.3.2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3 信息生态学研究综述

1.3.4大数据研究综述

1.4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现状

2.1概念界定

2.1.1个人信息内涵

2.1.2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内涵

2.2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整体概况

2.2.1信息侵害形式的多样化

2.2.2个人遭受信息侵害的无感化

2.2.3贩卖个人信息的产业化

第3章 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选择

3.1相关理论概述

3.1.1 保护动机理论概述

3.1.2 理性行为理论概述

3.1.3技术接受模型概述

3.1.4传播边界管理理论概述

3.1.5 信息生态学理论概述

3.2影响因素的选择

3.2.1 信息人维度的影响因素选择

3.2.2信息技术维度的影响因素选择

3.2.3信息环境维度的影响因素选择

3.2.4 信息维度的影响因素选择

3.3基于访谈法的影响因素筛选

3.3.1访谈实施过程与结果

3.3.2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4章 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提出假设

4.2问卷设计

4.3数据收集与处理

4.3.1描述性分析

4.3.2信度效度检验

4.3.3相关分析

4.3.4回归分析

4.4研究结论

4.4.1结论

4.4.2研究局限

第5章 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数据分析

5.1信息人维度中的实证数据分析

5.2信息技术维度中的实证数据分析

5.3信息环境维度中的实证数据分析

5.4信息维度中的实证数据分析

第6章 强化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的相关建议

6.1强化网民在个人信息保护上的主体作用

6.1.1提升网民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意识

6.1.2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信心与能力

6.1.3做好个人信息发布的源头把关

6.2技术赋权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

6.2.1建立可追溯和可遗忘的大数据生态

6.2.2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技术产业

6.3营造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社会风气

6.3.1组建保护个人信息的社会组织

6.3.2对个人信息进行系统立法

6.4满足网民差异化的个人信息保护需求

6.4.1对个人信息采取分级分类管理

6.4.2打击信息买卖和倡导信息共享并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 C网民个人信息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展开▼

摘要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促进社会智能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个人信息作为大数据构成的重要方面正承受着巨大风险,网民个人信息遭到网络平台盗取、泄露的事件屡次发生。对此网民作为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的能动主体,急需加大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积极采取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而研究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强化网民的个人信息安全行为,更对改善互联网治理乃至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究以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从信息生态中的人、技术、环境、信息四个方面综合探讨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共找出感知威胁、反映效能、自我效能、自我披露、信息技术危险性、信息技术有用性、主观规范、隐私文化、个人信息价值性、个人信息私密性等十个影响因素。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这十个影响因素均和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除了自我披露和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呈现出反向相关关系外,其余九个影响因素都和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表现为正向相关关系。此外,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还对影响因素做了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模型确定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  再次,从信息生态学的四个维度出发,对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讨论,得出技术异化造成的人类无力感,大数据技术背后的“黑箱效应”以及形成的数据技术霸权,文化价值在技术生产、研发、使用与信息运转当中的缺失,个人信息共享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网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表现状况的深层原因。对此,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网民需要通过提高个人信息风险意识、提高应对信息安全隐患的能力与信心,做好个人信息发布的源头把关来强化网民应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内因作用;二是技术层面需要建立一个可追溯可遗忘的大数据生态,加紧研发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并形成专业产业以对网民个人信息保护给予技术赋权;三是通过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组织和信息伦理组织,加紧个人信息的系统立法来营造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社会氛围;四是通过对个人信息分级分类保护,打击自发性质的个人信息买卖倡导自觉性质的信息共享以满足网民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特质需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