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行政给付框架下精准扶贫法治化研究
【6h】

行政给付框架下精准扶贫法治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论文框架结构

1.4论文研究方法

第2章 精准扶贫制度概述及现状考察

2.1相关概念厘定与理论概述

2.1.1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2.1.2行政给付的界定

2.1.3 精准扶贫的界定

2.2 精准扶贫的运行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3精准扶贫法治化的意义

第3章 行政给付框架下的扶贫法治化构建论析

3.1 精准扶贫的法理分析(精准扶贫的法律性质确证)

3.1.1 从正当性基础分析精准扶贫

3.1.2从行政法治角度分析精准扶贫

3.1.3从行政组织法角度分析精准扶贫

3.2行政给付领域的拓展——精准扶贫行政的纳入

3.2.1精准扶贫与行政给付的法律联系

3.2.2精准扶贫领域的行政给付认知困境

3.2.3扶贫语境下行政给付的理论拓展

3.3行政法语境下精准扶贫的法治重点

3.3.1精准扶贫主体的界定,厘清“谁来扶”的问题

3.3.2精准扶贫范围之界定,厘清“参照标准”的问题

3.3.3精准扶贫方式之界定,厘清“怎样扶”的问题

第4章 国外反贫困法治建设的比较分析

4.1 英国的反贫困法治建设探索

4.2 德国的反贫困法治建设探索

4.3 瑞典的反贫困法治建设探索

4.4 日本的反贫困法治建设探索

4.5 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借鉴意义及经验启示

第5章 行政给付框架下精准扶贫法治化建议

5.1 加强精准扶贫体系化立法和程序化规制

5.1.1完善精准扶贫给付实体法治机制

5.1.2构建精准扶贫给付程序法治机制

5.2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扶贫给付模式

5.2.1构建新型精准扶贫市场运行机制,扩大给付主体

5.2.2市场化扶贫方式多元化,拓宽给付渠道

5.2.3创新设计精准扶贫票制、精准扶贫银行

5.3 畅通扶贫给付监督和诉讼救济渠道

5.3.1完善人大、审计等监督机制

5.3.2优化信访及行政复议等非诉救济

5.3.3健全行政诉讼救济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基层实践中一直是以一项政策在执行,在推进中面临着诸如缺乏立法保障、程序缺位、缺乏公众参与、诉讼救济不通畅等问题和困境。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但这并不能说明返贫现象不会卷土重来。从长远考虑,精准扶贫并不是一项短期化、静态化、政策化的行动,在制度构建层面,它应是我国福利国家制度的新探索,是行政救济制度的新模式,是行政给付新形态。  基于客观公正的视角,立足于最真实的乡土社会,呈现基层政治生态下的精准扶贫运行模式及实施现状,从而深刻剖析脱贫攻坚中存在的法治问题,进而对精准扶贫纳入法治化意义进行阐述。将精准扶贫纳入法治化发展轨道,有利于促进脱贫攻坚常态化、动态式、持续性发挥行政救济、行政帮扶、行政保障等给付功能。  精准扶贫的法律性质确认及法理分析成为精准扶贫法治化的重要前提。法治化构建层面上,将精准扶贫纳入行政法律体系进行考量,用行政给付的行政法概念工具描述精准扶贫,这是精准扶贫法治化的关键步骤。对比精准扶贫与行政给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而分析精准扶贫纳入行政给付框架下进行法治化构建的兼容问题。解释扶贫语境下行政给付的概念和性质如何准确界定,拓展行政给付理论维度以符合扶贫实践中受助对象对权利和物质双重给付的需要,这是精准扶贫法治化的理论支撑。厘清精准扶贫法治化进程中“谁来扶”“怎样扶”及“参照标准”的问题,基于现实问题探究在理论层面精准扶贫如何制度化,系统化及动态化。  通过比较英、德、瑞、日四国行政给付、行政救助和福利国家制度,得出要建立脱贫权利义务保障体系、完善行政给付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启示,为我国精准扶贫法治化的良序运转提供借鉴。行政给付框架下精准扶贫法治化的路径选择,是精准扶贫长效化、动态化、规范化运作的实践要求。从体系化立法、程序化给付、市场化扶贫机制构建、多元给付主体参与、监督、非诉与诉讼救济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