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类生活思想研究
【6h】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类生活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具体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从费尔巴哈的“类意识”到马克思的“类生活”

2.1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本质》中的类意识思想

2.1.1 将意识作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类本质)

2.1.2 类意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理性、意志、心

2.1.3 人从对象中意识自己本质

2.2 类生活思想的形成基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意识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2.2.1 继承费尔巴哈人具有双重生活的思想

2.2.2 继承费尔巴哈人与对象关系的思想

2.2.3 马克思将类本质归于类生活

第3章《手稿》中马克思对类生活思想的集中论述

3.1 马克思对类生活内涵的阐述

3.1.1 类生活是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普遍的生活

3.1.2 类生活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进行的的自由自觉的生活

3.2 马克思对类生活异化与异化劳动之间关系的探讨

3.2.1 异化劳动使类生活的对象(自然界)同人相异化

3.2.2 异化劳动使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而致类生活失去自由自觉性

3.2.3 异化劳动使类生活变为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3.3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联助推类生活的异化

3.3.1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

3.3.2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相互作用加深类生活的异化

3.4 解决类生活异化的途径:以共产主义运动扬弃私有财产、克服异化劳动

第4章《手稿》中马克的类生活思想的意义

4.1《手稿》中马克思类生活思想的理论意义

4.1.1 对类生活的主体人的关注推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发展

4.1.2 对类生活本真状态的探讨推进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4.2《手稿》中马克思类生活思想的现实意义

4.2.1 应关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权益

4.2.2 为当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设提供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类”的视角出发,马克思探讨了人们的生活状态,阐述了他关于类生活的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是对费尔巴哈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着眼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将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类意识,认为人的类意识包含理性、意志、心(感情)三要素,并论述了人与对象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也把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叫做人的类本质,并且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具有双重生活、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思想。但是,马克思不再像费尔巴哈那样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意识领域,他更加注重人的现实生活,将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类生活,即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类生活进行了规定:第一,类生活以普遍的自然界为对象,具有普遍无限性;第二,类生活是按照人自己的意愿展开的自主的、非强迫的生活,具有自由自觉性。马克思还提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而生产生活又指劳动,因此,他是通过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来透视人的类生活的。他在关注人的劳动、人的生活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因而丧失了了自己的类生活,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异化劳动使人失去了人的生产对象(自然界),也就导致了人的类生活的丧失。异化劳动把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贬低为手段,夺去了类生活的自由自觉性;异化劳动将类生活变成维持人肉体生存的手段,而且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也加深类生活异化的程度。马克思认为需要经过共产主义运动,扬弃私有财产,克服异化劳动方才能恢复类生活本真状态。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类生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讲,类生活关涉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推进了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追寻解决类生活异化的途径,推进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从现实意义来讲,马克思对类生活的透视从劳动者出发,启示我们关注劳动者的生活境况,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对类生活状态的本真描述为当下人们理解美好生活和建设美好生活提供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