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宋至清代陕西药王山与地方社会研究--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6h】

宋至清代陕西药王山与地方社会研究--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药王山碑刻现状

一、宋代以前药王山的宗教活动

(一)地理环境与行政归属

(二)宋以前药王山的宗教活动

二、 宋金时期孙思邈崇拜的道教化

(一)生平事迹

(二)赐额封号

三、金元时期全真道的进入与静明宫的祭祀活动

(一)全真教与药王山

(二)作为官方祭祀之地的静明宫

(三)经济实力的增长

四、明代静明宫的重建与祭祀中心的转移

(一)静明宫的修葺

(二)祭祀中心的转移

(三)北洞建筑的创修

五、清代以来宫观的兴建与地方社会

(一)药王山宫观的兴修

(二)民间会社的出现

(三)药王山与基层社会组织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以碑刻资料为中心,考察宋至清代陕西药王山道教发展的过程及其表现形式,探讨道教、官绅与民间社会之间的关系,揭示道教地方化的历史机制和时代特征。  药王山地处陕西关中,这一地理区域所受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宋代以前,药王山佛教和道教文化长期并存。宋代以后,由于王朝的大力倡导,道教逐渐成为药王山的主流文化,一改之前佛教的主导地位之局面。宋至清代,药王山的道教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宋徽宗时期,赐封孙思邈为真人,药王山开始出现官方祭祀活动。金元时期,药王山不仅成为地方官员和皇室成员的祭祀场所,全真道在药王山的活动达到鼎盛。明代,孙真人信仰逐渐与中央疏远,反而同民间世俗社会产生密切联系。从祭祀规模来看,明中期以前祭祀孙思邈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南庵静明宫,明中期以后祭祀中心转移至北山太玄洞,与此同时静明宫的祭祀活动也在有序开展。  药王山道教的演变趋势与时代特征,与不同时代的人群密切相关。从参与主体上来看,从宋代开始至明代以前,祭祀活动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道教宫观和人员享有特权。明代以后全真道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尤其是到了清代,全真道势力走向衰落,促使其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融入地方社会之中。与此同时,官方逐渐退出,地方士绅、商人、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员参与度明显增强。清代以后,药王山的孙真人祭祀活动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出现,实现了道教地方化历程。

著录项

  • 作者

    贺英;

  •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平亮;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宋朝时期,清朝时期,药王山,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