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向死而生:“残独家庭”的生命创伤与家庭成长--以深圳市L 区为例
【6h】

向死而生:“残独家庭”的生命创伤与家庭成长--以深圳市L 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导 论

1.1问题提出

1.2理论视角

1.3文献综述

1.4研究方法与案例

2“残独家庭”的生命创伤

2.1“残独家庭”的分类

2.2不同类型“残独家庭”的共同性创伤

2.3不同类型“残独家庭”的差异性创伤

3 自我抗争:“残独家庭”的自我成长

3.1生存危机

3.2自我应对

3.3困境中重生

4抱团取暖:同命人的“共同疗伤”

4.1生命之痛

4.2寻找同命人

4.3“共同疗伤”

5 雪中送炭:外界的社会支持

5.1政府帮扶

5.2社工同行

5.3义工相伴

6 “残独家庭”成长心历

6.1生命历程

6.2第一阶段:封闭期

6.3第二阶段:适应期

6.4第三阶段:接受期

6.5第四阶段:超越期

6.6第五阶段:蜕变期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案访谈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残独家庭”的访谈提纲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深圳市L区87户“残独家庭”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目前关于“残独家庭”的研究很少,且主要集中在“残独家庭”的困境和问题、原因分析和救助方式三个层面,而对于家庭生命创伤与家庭成长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  首先,本文观察到了“残独家庭”中独生子女在遭受意外时,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他们虽然是一样不幸的“残独家庭”,但却有着不一样的“生命故事”、生命创伤和家庭成长。通过对87户家庭的总结,发现“残独家庭”可分为先天性“残独家庭”、过失性“残独家庭”和意外性“残独家庭”三类。它们具有共同创伤:情感创伤、经济创伤和社会关系创伤。先天性“残独家庭”的创伤具有计划性、长久性等特点;过失性“残独家庭”的创伤具有自责性、弥补性等特点;意外性“残独家庭”具有责任性、断裂性等特点。  其次,不同类型的“残独家庭”的生命创伤与家庭成长有一定的共性又各具特点。本文尝试用生命历程理论的内在逻辑,结合“残独家庭”的实际情况,发现“残独家庭”在遭遇生命创伤时,家庭会自我成长并从困境中获得“重生”,期间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封闭期,即家庭遭受生存危机,成员拒绝并否认创伤事件;第二阶段:适应期,即是家庭成员逐渐适应困境,独自承受生命之痛;第三阶段:接受期,家庭成员尝试“接受”之路,寻找同命人;第四阶段:超越期,家庭逐渐有了自信,有了超越逆境的信念;第五阶段:蜕变期,“残独家庭”迎来了新的生机,逐步转化困境,接受支持并帮助他人,理解生命意义,迎来“重生”。  最后,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残独家庭”都能从“残独”的阴霾中走出来沐浴阳光,但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不少“残独家庭”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遭遇不幸时,努力的摆脱“残独”的阴霾。他们向死而生,突破生命的极限。通过案例与访谈总结发现,“残独家庭”有三种途径与生命抗争,走出生命的泥潭;一是自我抗争:“残独家庭”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的与生命抗争,获得成长。二是抱团取暖:寻找同命人的互帮互助,“共同疗伤”一起成长。三是雪中送炭:接受外界的社会支持,冲破“困境”。

著录项

  • 作者

    刘慧华;

  •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学科 社会工作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小峰;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残独家庭,生命创伤,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