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图像赋权研究
【6h】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图像赋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对弱势者的赋权研究

1.3.2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技术赋权、媒介赋权与图像赋权

1.3.3 权力宣示与争夺中的图像

1.3.4 小结

1.4 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逻辑结构

1.4.2 研究方法

2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图像转向

2.1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图像

2.1.1 图像对语言“元符号”地位的挑战

2.1.2 为可见性或能见度而斗争

2.2 媒介赋权之可能

2.2.1 多元权力观

2.2.2 权力多元化

2.3 通过图像赋权获得媒介近用

2.3.1 媒介近用成为弱势群体赋权之路径

2.3.2 媒介技术革新带来媒介近用的普及

2.3.3 图像赋权的概念及赋权效应产生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维权事件中的视觉抗争与权利救济

3.1 为权利而斗争的图像表达

3.1.1 图像赋权对表达形式的拓宽

3.1.2 弱势者寻求公力救济的现实困境

3.1.3 私力救济的视觉逻辑

3.2 作为私力救济的图像传播与诉求表达

3.2.1 脆弱的身体:弱势群体的情感召唤

3.2.2 行为艺术:抽象化表演与奇观化视觉叙事

3.2.3 标出性图像:与精英身份相背离的底层叙事

3.2.4 丝带图像:不同色彩、情绪与丝带载体搭配

3.3 图像表达的法律边界

3.3.1 表达自由与象征性言论的使用边界

3.3.2 诉求表达与公共秩序的冲突

3.4 本章小结

4 舆论监督事件中的图像传播与法律规范

4.1 法律对监督权的保障及其实践形式

4.1.1 监督权的法律保障

4.1.2 从经由传媒的舆论监督到自我发声

4.2 舆论监督中的图像赋权

4.2.1 图像“刺点”:奢侈穿戴物引发围观

4.2.2 “反权力”图像:参与式书写延长舆论

4.2.3 并置图像:悖谬画面的直接展示

4.3 舆论监督事件中的法律困境与伦理失范

4.3.1 监督官员的尺度

4.3.2 官员不雅照片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公益事件中的图像驱动及政策化效果

5.1 知识赋权引发认知革命:议题渐入公共视野

5.1.1 平衡不对等的信息关系

5.1.2 信息带来知识赋权

5.2 表达与行动:作为集体控诉与证据呈现的图像

5.2.1 视觉一致性:自测信息的证据呈现

5.2.2 标志性图像:口号与视觉原型的挪用

5.2.3 持续制造图像事件:戏谑化推广议题

5.3 法律回应:知情权的进一步满足

5.3.1 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并监测治理

5.3.2 我国对知情权的保护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5.3.3 “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法理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与制度吸纳

6.1 米姆式传播: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的新景观

6.1.1 民族主义事件中的图像与情感

6.1.2 米姆式传播的形式、内容与结构要素

6.1.3 米姆式传播的沟通效果

6.2 当祖国成为偶像:粉丝群体组织架构与行动模式

6.2.1 粉丝群体的日常生活实践:为“爱豆”做数据

6.2.2 粉丝群体的政治生活:为祖国“出战”

6.3 政治参与力量的制度吸纳

6.4 本章小结

7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C 2007-2019年网络公共事件及其标志性图像汇总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 谢

展开▼

摘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公共事件中日趋凸显的图像牵引现象,本文聚焦于学术考察层面稍显研究不足的图像赋权议题,希望根植于本土经验,深入到具体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法律法规层面探讨图像表达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赋权工具,承担着生产概念、阐释缘由、塑造舆论的传播重任。另一方面,图像来回穿梭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针对公民的权利生活而言,行动者借助图像所赋予的权力与被挖掘的潜能,进行诉求表达以维护、救济个人合法权利,即维权事件;针对国家权力而言,行动者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制约公权力,即舆论监督事件;针对公民的公共生活而言,旨在进行价值倡导,增进社会公众的福祉,召唤法律回应或制度性吸纳,即网络公益事件与网络民族主义事件,后者是近年来愈加重要的一个研究议题,超越了具体的个人或公众利益诉求,深入到追求民族认同的图像话语实践之中。  权力的多元化带来了媒介赋权的可能性,而宪法所赋予的表达自由与人民主权原则下的公众参与为媒介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有图有真相”的视觉传播时代,图像赋权基于由内向外的参与视角,强调对赋权对象潜能的激发与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越出了过往基于由外向内的关照视角的技术赋权与媒介赋权。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参与者倾向于借助信息涵盖度高且介入门槛较低的图像获得“媒介近用”(access to media)。图像的赋权力量来源于对“可见性”(visibility)的竞逐争夺,从推动权利关系调整的角度,图像在微观层面使得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被看见,中观层面将“私怨”拓展为“众怒”,引发舆论鼎沸,以及宏观层面召唤国家权力介入保护个人权利,甚至革新法律法规三个部分由微而著地勾连在一起。  在媒介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引发图像洪水的背景下,为了使研究更为聚焦,文章选择了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标志性图像(iconic photo)进行分析,因为只有那些经历了激烈竞争与筛选过程,能够抵御注意力稀缺时代弊病的图像方能成功保留并传播。在沉淀为社会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标志性图像也因此在图像超饱和时代具有了标本与索引意义,借鉴桑塔格之所陈:“记忆愈来愈变成不是回想一个故事,而是有能力回想一张照片”,在文章的框架里,对网络公共事件的记忆愈来愈变成回想起其中的标志性图像。  公共事件对社会最大的影响表现为引发法律与政策的改变,因此,本文将图像传播与赋权作为经验观测的辐射性视角,先从平行结构出发,将网络公共事件按照类型划分,分别讨论图像赋权在四类事件中与法律、政策的互动。  第一,维权事件中的视觉抗争与权利救济。维权事件中当事人的表达能力与行动创意能力借助图像赋权得到提升,或制造苦情怨恨式悲情图像,或以巧智制造艺术图像批判现实,或更为谦抑地传播不同色彩的丝带图像达成“虚拟团结”,以重获主张诉求与权利救济的机会。究其本质而言,借助图像赋权以接近正义,实则是弱者政治的角度出发展开的私力救济,这也促使社会反思既有的利益表达机制有待畅通之处。这类图像表达也有其法律边界,需要处理好表达自由与象征性言论之间的冲突,以及图像表达与制造图像行为的实施与社会公共秩序之间的冲突。  第二,舆论监督事件中的图像传播与法律规范。图像的赋权能力使得行使监督权的主体从过往的传媒业下移至草根一级的网民。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网民借助图像开启舆论监督的引擎,发掘不合常理常情、搅乱整个画面的图像“刺点”凝聚与动员舆论,通过米姆式传播这一“反权力”、参与式的群体图像书写,延长舆论监督周期,呈现并置画面直接展示事件的悖谬之处。然而图像作为监督武器,也带来了诸多法律困境与伦理失范问题,包括大众知情权、监督权与官员的人格权,尤其是隐私权之间的冲突。  第三,网络公益事件中的图像驱动及政策化效果。当既有的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与亟待增进的社会公众福祉之间存在矛盾之时,利用图像进行知识赋权,展开认知革命。通过对一系列环境公益事件中的图像赋权分析看到,首先由图像传播带来知识赋权,使得议题PM2.5指数进入公共视野,而后借助集体控诉与证据呈现的空气信息图像进行表达与行动,并在后续持续制造图像事件推广议题,民众的环境知情权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满足。最后讨论并反思了满足公众知情权,以在信息流通层面增强社会的免疫力。  第四,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中的图像动员与制度吸纳。近年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呈现出一种新型视觉景观——借助米姆式传播策略,化愤怒为刷屏的表情包,在这一图像政治的视觉交锋中,既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与宣泄,又有参与者自发的高效率的组织动员,整齐划一的行为模式以及纪律严明的情感管理,事件中青年群体所迸发出的强劲政治参与势能使得从社会治理角度探讨对其进行制度吸纳成为可能。  最后,通过对前述平行结构中图像赋权的讨论,从纵深结构对图像赋权机制进行总结。从法理学视角出发,讨论了图像赋权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其一,图像赋权的向度、增量与国家权力、资本权力的运作与制约问题,在差异化的赋权过程中,尤其随着监控技术与算法技术的日臻成熟,原本相对弱势的民众面临着新的权利困境。其二,图像传播之情感动员功能与司法制度之理性设计两者间的张力。其三,图像赋权过程中公共利益与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需要指出的是,聚焦于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图像牵引,并非意味着将其他影响因素空悬虚置,成功引发舆论或改变法律法规、社会治理方式的网络公共事件,图像的赋权、牵引力量与诸多其他方面共同作用密不可分。

著录项

  • 作者

    杨绍婷;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 授予单位 重庆大学;
  • 学科 法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郭小安;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网络公共事件,图像赋权,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