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徽州慈善组织研究
【6h】

清代徽州慈善组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1.慈善组织的理论研究

2.研究现状

3.徽州慈善组织研究

(三)研究对象

1.时间界定

2.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清代徽州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史

(二)基本数量

二、清代徽州慈善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一)抚恤孤老——养济院、普济堂、育婴堂

(二)施棺施药——善堂、同善局、公济局

(三)道德教化——清节堂、惜字会、恤嫠局

三、清代徽州慈善组织的创立与运营群体

(一)徽商:慈善组织的经济保障

(二)士绅:慈善组织的管理者

(三)官员:慈善组织的监督人

(四)其他群体:绅商

四、清代徽州慈善组织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的驱动

(二)清代财富观念的转变

(三)清代“劝善书”的舆论引导

(四)徽州“乐善好施”的传统

五、清代徽州慈善组织的基本特点

(一)清初徽州慈善组织的制度化

1.财务的正规化

2.管理制度的建立

(二)施善多于教化——与江南地区的对比

(三)边缘与中心——徽州本土与侨寓之地

(四)宗族救济——徽州境内慈善的补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清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批“富民”。他们出于各种原因,积极参与地方慈善事业,民间慈善组织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善会善堂类组织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徽州地方士绅与徽商不断投身于慈善事业,由此推动了清代徽州慈善组织的迅速发展。徽商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家乡和旅居之地的慈善事业中表现得尤为积极,有力地推动了徽州乃至徽商旅居之地慈善组织的发展。“大徽州”与“小徽州”相互配合,更构成了清代徽州较为完善的慈善救济系统。  清代徽州慈善组织主要有抚恤孤寡、施棺施药、道德教化等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需求。徽州本地主要有抚恤孤寡和道德教化型;旅外徽人在旅居地建立了一批施棺施药类的善堂善会组织。两地慈善组织相互协作,共同服务徽州人,形成徽州慈善事业“内外联动”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徽州慈善组织得以发展壮大,最主要归因于政府政策的驱动,这一时期,政府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成立诸如养济院、育婴堂等官方慈善机构,并鼓励和支持民间慈善机构的建立,这无疑为民办慈善组织的创建提供了可能。而这一时期,财富观念也发生重大改变,商人的焦虑也间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加之清代“劝善书”等舆论因素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徽州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乐善好施”的传统,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清代徽州慈善组织的整体样貌。  较之以前,清代的徽州慈善组织更为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不仅归因于观念的革新,也要得益于这一时期“征信录”等近代化文字记录形式的完善。其次,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相比,徽州的慈善组织呈现出“内干外强”的特点,徽州宗族组织的强大以及徽州人的经商传统等因素共同造成这一现象的产生。再次,徽州地区的慈善组织多重施善,与江南等地区相比,其“教化”功能相对较弱。最后,徽州地区宗族强大,宗族内的救济比社会救济来得更为及时和有效,成为慈善组织的一种补充,这就形成徽州慈善组织的另一个特点。  清代徽州的慈善组织大多由士绅和商人筹办,其资金也主要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带有地方自我管理的色彩,但并未摆脱政府的管理和监督,遇到困难仍需寻求政府帮助,并未形成西方语境中的所谓“市民社会”。

著录项

  • 作者

    谷梦月;

  •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梁仁志;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清代,徽州,慈善组织;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