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农村能源建设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2006年)——以燃料为核心
【6h】

中国农村能源建设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2006年)——以燃料为核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及断限与分期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以单项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为主阶段(1949—1979年)

第一节 严重的能源短缺与不良生态后果

第二节 就地开发、分散用能背景下的农村能源建设

第三节 1949-1978 年农村能源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小结

第二章 “多能互补”的综合建设阶段(1980—1995年)

第一节 农村能源建设政策方针实现三大转变

第二节 “开发与节约并重”方针导向下的农村能源建设

第三节 1980-1995年农村能源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小结

第三章 以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阶段(1996—2006年)

第一节 农村能源概念内涵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措施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建设呈现出两大特征

小结

结论

一、农村能源建设总体稳步发展,成绩显著

二、技术的进步与经费投入是农村能源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

三、农村能源的选择受农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观念的制约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村能源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能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带来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对缓解能源紧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结合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分三个时段研究了 1949-2006 年中国农村能源的建设情况。第一阶段(1949—1979年),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能源严重短缺,由于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半封闭经济环境,外部供给的能源的尤为匮乏。该时期,政策的设计以单项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为主,技术政策的实施主要依托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各地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小煤炭、沼气、小水电资源。第二阶段(1980—1995年),这一阶段农村能源政策实现了从“单项能源技术”到“多能互补”、从“注重解决能源短缺”到“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从“讲求实效”到“讲求效益”的三大转变,在“开发与节约并重”方针导向下,进行了营造薪炭林试点、改灶节柴,推广省柴(煤)灶、生态农业试点三大实践,农村能源消费得到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第三阶段(1996—2006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逐步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各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屡有创新,农作物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和试点推广,探索出了农村现代化的炊事用能方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造出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工程模式,满足了农民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逐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1949—2006年中国农村能源的建设总体稳步发展,成绩显著;技术的进步与经费投入是农村能源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农村能源的选择受农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观念的制约。

著录项

  • 作者

    郝燕;

  •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学科 经济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连辉;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